第182章
作者:成人的童话   四合院:躲进小楼成一统最新章节     
    此时的李想国同样也对这些完全不知情。
    他正朝着沙井胡同走去,想去看看自己的桌子做没做好。
    不过就算知道,大概率他也不会贸贸然往里面儿掺和。
    成年人的世界里面,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两件事:关你屁事或者关我屁事。
    就像聋老太太设计何大清这事儿,就算他真的知道前因后果去干涉了,也未必能有什么好处。
    假设他真的告诉何大清不用跑。
    也有文件出台,不会追究他们这些普通人的责任。
    何大清真的听了他的,留在四九城。
    却也难保证到了后面文革时期,他这不出什么问题。
    要是中间真的有什么情况,那恐怕感激淡了以后,剩下的就只有怨恨。
    而且他这么干,肯定也是要得罪聋老太太,同样也只能换来她满心怨恨。
    可以说搞不好就两面都不落好。
    一本本小说里,猪脚一个个牛逼哄哄,不是拯救何家就是拯救娄家。
    更有甚者,甚至想拯救满院子的禽兽。
    也就是小说里面,百无禁忌吹牛逼。
    放到现实里,只怕他们谁都拯救不了就把自己玩死了。
    脑子正常的人都应该学着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避免自我感动。
    吕师傅看到李想国过来,笑呵呵地打了个招呼,就带他去了西厢房。
    举着油灯,指着全新的几套桌椅给他看。
    他也说这几套桌椅昨天就做好了,李想国今天要是不来,明天他就直接去院子里找他了。
    看着几张桌椅,李想国也很满意。
    不出意外地,几张桌椅很有这个年代的特色——真材实料,沉甸甸的,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这倒是让他想起来以前四九城一家木器铺的发家史。
    据说顾客在馆子里打起来,结果把馆子里不少桌椅都给打坏了。
    店里只有那个家具厂的桌椅,除了漆面坏了一点儿,别的毛病都没。
    上辈子的影视剧里,里面经常有拿着桌椅砸人的打斗场景。
    经常是桌椅都砸烂了,猪脚还依旧生龙活虎,连点儿感觉都没。
    李想国敢确定,要是影视剧里用这样的桌椅砸人。
    估计要么是想砸人的动作过猛闪了腰,要不然就是被砸的直接被送去太平间。
    他也随便找了一套坐着体验了一下,高度和舒适度都不错。
    桌面也经过简单的打磨抛光,摸上去也挺光滑的。
    还带着柞木特有的味道。
    唯一的缺点就是屁股下面有点凉。
    不过这个只要一个垫子就能解决了。
    至于之前担心的色差问题,他倒是没说过。
    不过吕师傅显然也用了心思,几张桌子的面板都是挑着颜色相近的板子拼成的。
    所以看上去色差倒是真的不太明显。
    就是不知道用久了以后,木头氧化以后色差会不会变明显。
    当然他也不在乎,反正用不了几年,他就能用正常规格的书桌了。
    到时候要么重新打,要不然就随便去信托商店挑几套合胃口的就行了。
    确认没问题以后,装上车,吕师傅的儿子帮他直接拉到了后边儿的角门。
    两个人动手把桌椅都搬到西边屋门口,李想国把剩下的二十五万给了吕师傅儿子。
    送走人关好大门,李想国把三套桌椅全都搬进了西屋。
    留了一套,放在东边的房间,摆在了房间中间。
    剩下的两套,他直接收进了空间。
    一套等会儿去厢房再取出来,就放在卧室靠中院的窗子下面。
    不管怎样,这里以后看热闹绝对是贵宾席……
    窗外就是洗衣槽,估计这几年还能看到撅腚的秦寡妇。
    不过貌似到了电视剧时候,已经改成半高的水槽了。
    想必也就没了这风景。
    就是没了常威打来福,也没了小说里全院大会捣乱的许大茂挺可惜的。
    当然可能大茂没了,心疼的是阎埠贵。
    毕竟哪儿本小说里,他都能从许大茂那里拿到一串蘑菇。
    不过就这院儿里,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
    就算没了许大茂,也会有张大茂、李大茂……
    反正有着养老天团,这院子怎么能没热闹可看呢?
    从空间里把看过的书都取出来放在桌子上,顺带着也把之前买回来的初中教材也都拿出来堆在桌子上。
    没特意摆着,倒是在桌子上摊了好大一堆,这倒是给了他上辈子高中桌面的既视感。
    那时候除了写字留下的那点儿空间,剩下的桌面都是堆满了书和卷子。
    现在教辅还没形成产业,这辈子是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之前忘记了顺便弄个桌面书架,要不然靠边儿放在桌子上,倒是能让桌面整洁一些。
    不过没有也无所谓,也懒得再去打了。
    他起身去西屋把那个书架收到空间,再到东屋靠着北边的墙放好,随后留下字典,把别的书全都放到了书架上面。
    觉得环境真的满意了,李想国也再次翻开词典读了起来。
    日子就在这样的平淡里过去两天。
    又到了周末,吃过早饭,李想国坐在窗前的书桌边上,拿着词典继续读单词。
    昨天抽空儿把炉子装好了,自己搪的炉子还不错,尽管刚起床,屋里面也是温暖如春。
    书桌上摆了一把紫砂提梁壶,还有一个紫砂的茶杯,杯子里的半杯红茶正散发着袅袅的茶香。
    这也是之前去信托商店时,顺带手买的一套茶具。
    全新的,也不是啥名家大作。
    他单纯就是看着这是套新壶,而且还是个大器,拿来泡茶比较方便,而且想拿来煮茶也可以用才买的。
    他连养壶这活儿都没干,直接清洗浸泡去了泥味儿就拿来泡茶喝了。
    在他看来,这东西唯一的用途就是拿来喝茶。
    至于赏玩这些活儿,他是真没那兴致。
    更何况,所谓的名家大作真真假假谁知道。
    别以为这年头儿这玩意儿就没假货,就算顾某人早上二三十年也在沪上造假呢。
    鬼知道那些仿品都流到了哪里。
    自己不懂这玩意儿不想买假货当冤大头,更不想买真货,用那些都不知道多少死人用过的东西来喝茶。
    说起来,可能这年代的假壶比后世的假壶就多一个优点——哪怕是假壶,也不会有后世的化工壶。
    更何况他还觉得,要是信托商店的真是好东西,只怕也早被人收走了,根本就轮不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