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赵大
作者:逐渐偏激   你们现代人精神还好吗?最新章节     
    刘彻的一众臣子对于弹幕有人提到说——一定是他们陛下强迫另外两人的,还有些不服。
    虽然陛下偶尔行为会有些不羁,但是这种事情也不能乱说,万一天下人都因此以为他们陛下是个不正经的帝王怎么办,实在太有损陛下威仪了。
    没想到——“这里居然会有人把陛下称为zh、公主!”
    “什么?陛下明明是天子,这些后世人明明知道,为何还要这样说?”
    “是啊,朕也想知道他们叫朕公主是个什么意思?”
    前面不知不觉出了声的两人顿时噤声。
    刘彻确实有点不愉,但不多,在见识了后世人各种骚操作之后,对此他已经有点免疫力了,但他还是有些不解,自己堂堂一届帝王,为何在他们口中却被降级成了公主,这连性别都给变了。
    还有,这个视频的含“猪”量未免也太多了点。
    ————————
    “哈哈哈,看来我这个曾孙的性子有些不正经啊,要不然后世人怎么会全都认为这种行为是他能做出来的,不过我倒是还挺喜欢他的。”
    刘季笑完,内心又有些不易察觉的怅然划过,可惜这般和他投趣的后代,这辈子可能是没机会出现了。
    毕竟连他爷爷的母亲怕都还是别人的妻妾呢,而不是诸侯帝王的他,自然更不可能和对方有什么了。
    章邯谨慎地没有搭话,主要是刘季实在太能顺杆往上爬了。
    只是心下还是暗暗吐槽了几句:你不觉得对方那不正经的性子很眼熟吗,你当然会喜欢他了,毕竟端看仙幕后世人的描述,这汉武帝和你刘季这个祖宗,那可不要太肖像。
    ————————
    看几眼后世人给自己起的别名——元春,嬴政一时竟有些欣慰,这个简单称呼虽然没有“祖龙”霸气,但却也并没有什么其他特殊含义,和后世人一贯的促狭行事相比,是那么朴实无华,让人安心。
    而且它的来源也很正常,就是来源于他的生辰日,乍一听,还真有几分父母给儿女取名的感觉。
    思绪停顿了下,嬴政扶额,看来他也有些被影响了,什么父母儿女,这岂不是把自己给套进去了,这个名字可是后世人取的。
    看到后面那个“嬴小米”时,嬴政诡异地竟有了一丝宽慰,看来还有同族和他一起被后世人“惦记”。
    就是这“嬴小米”也不知道又是指得谁?想也知道这个必不是那人真正的名姓。
    ————————
    “哈哈哈哈哈,后世人原来是如此看朕的吗,会觉得朕会因为好玩就加入进去什么的。”
    李世民过了一开始的尴尬期后,现在已经可以略平静地看仙幕了,虽然也有可能是因为那段舞蹈视频终于结束了。
    “所以,如果真的发生这种事——就像视频中那样,看见秦始皇和汉武帝一起跳奇怪的舞蹈,陛下你会加入进去吗?”
    程知节闻言没忍住好奇,向本人真诚发问。
    额……“你猜?”
    李世民微微一笑,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心下也忍不住设想,然后得出结论——虽然这个舞蹈风格有些不符合帝王的身份,但是若秦皇汉武都一同在跳了,他们还邀请自己,气氛烘托下指不定他还真会觉得好玩就一起?
    最重要的是,汉武帝不说,秦始皇的性格确实就像仙幕里说的,做这种事情自然会事出有因,比如——有利可图,那他因此抹下些脸皮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有人突然出声疑惑:“这个赵大又是谁,仙幕里怎么突然有人提到他?这视频中统共不就三人吗?”
    ————————
    赵大、赵匡胤本人坚定地认为那个“赵大”绝对指得就是他。
    一来现在视频里的这三人都是皇帝,那能和他们一起玩的,自然也得是同身份地位的才行。
    另一个仙幕曾经有人扮演过他和唐太宗同出、交谈,那么或许在后世的一些文章或是其他东西中,他们二人有了牵扯,被放到了一起,所以才会出现这一幕。
    这样,现在这些人口中的“赵大”是他的可能性就很高了。
    其后那个滑上来的评论内容确实证实了他后面的猜测——在后世他和唐太宗、甚至秦皇汉武都被人放在了一起。
    这让他不禁有些飘飘然:是不是作为一个帝王,将来的自己也大有作为,所以才会和这三个被后世人认为功绩卓然的帝王放在一起。
    不过他那颗有些飘起来的心很快就冷静下来了,且不说他突然想起仙幕之前提起过大宋可是直到灭亡,也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样的宋,而且还有弹幕评论说过“大怂”这样的话,怎么看宋在后世风评都不好,那他这个开国帝王,真的会被他们像对秦始皇那般直白喜爱吗?
    还有他再仔细读一遍那条评论,察觉了不对,这话怎么看着有些不像是夸夸他们的。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这是在评价秦皇汉武唐太宗还有他?
    何人有这资格敢如此评价皇帝,其中还有唐太宗这般古今都认可的圣明之君?
    一个人选跃然浮现——后世华夏的那位。
    他恍然,没错,只有同为帝王,才有资格如此评价,虽然那人没有称帝,但身份上来说,也差不多。
    那这文采应当就是如他最开始想得,只看文字表面那样——不擅诗作文章、略差些才华的意思。
    所以他和唐太宗就是被说稍逊风骚了……
    可惜他不知道此诗全文,再加上后世人的文字、语言,和当下也有太多不同,所以他一时无法弄明白,这个“稍逊风骚”指得是哪方面了。
    不过他又转念一想,不论这“风骚”指得是什么,他都是被和唐太宗放在了一起,这岂不更是说明了,他身为帝王方面,日后做得并不是太差。
    毕竟看看秦皇汉武就知道了,要被一同提起的前提至少要实力相当、或者有一些共同点吧。
    总不可能一个庸碌之君、一个圣明天子,却被放在一起评说,哪有这样的道理?
    想明白后,赵匡胤不再纠结其他,只觉得自己心中的一块儿大石落地。
    虽然燕云十六州没有被收复让他介怀,但得知自己将来功绩不差,这多少让他感到宽慰。
    当然燕云他还是会收复的,而且还会较之之前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