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实地考察
作者:蚕豆生南国   权变最新章节     
    一行人,五辆车。
    赶到金永鑫的农业基地时,已经十一点了。
    袁老一到田间地头,兴致就很高。
    金永鑫和实验室的技术员,一起陪在袁老和袁老的团队身边。
    袁老首先问了这片地方的原始酸碱值。
    然后又问了土地是从什么时间改良的,有没有实验数据。
    金永鑫连忙拿出实验数据,技术员也在一边进行汇报。
    金永鑫这些年的时间,都花在土地上了。
    所以,很多袁老提的问题,都是金永鑫在回答。
    “第一年,我们深耕了50cm,形成耕层。”
    “在1号地,2号地,3号地,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加酸。”
    “一个月后,再次翻耕,加入自研的改良剂;”
    “又一个月后25cm复耕。”
    袁老问道:“改变酸碱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土地,用了你们的专利技术。”
    “在植株上,有没有做什么改良?”
    金永鑫道:“我们的能力有限,植物的改良,需要很长的时间。”
    “我们培种育种的技术不够,所以这几年来,用的都是自然淘汰,优选育种。”
    袁老点点头道:“种植的时候,有没有铺设过滤层?”
    金永鑫道:“有的,每颗植物都有设置吸附棉,锁营养,隔离种植层。”
    袁老又道:“现在有几年了?土地返酸返碱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便有技术员上前汇报相应的数据。
    吴书记和王伯雄一直跟在边上,饶有兴趣的听着袁老向基地的人员了解情况。
    杜玉峰听了几句,完全没听明白他们在聊些什么。
    便走远一点,和黄丝丝站在一处。
    “你当时,怎么就认定这个项目是可以的?”
    “我可是知道,你对农业这些,可是一窍不通的。”
    黄丝丝道:“干我们这一行,什么都要懂一点。不懂就去学。”
    杜玉峰道:“你这也太离谱了吧。”
    “你们外语学院出去的,要么做了翻译官,要么出国混了。”
    “当导游的也不少,像你这样的,太少了吧。”
    “现在连农业项目都弄得像个专家似的。你太行了!”
    黄丝丝轻笑道:“专家?太夸张了。我看项目,其实是看人。”
    “教给你啊!看项目的关键。”
    “第一就是要看人;第二还是看人;第三,仍然是看人。”
    “创始人不行,项目再好,也没用。”
    “金永鑫能花这么长的时间在这上头,并且把这些东西说的头头是道。”
    “我认定,肯定是有真东西,要不然,人家能钻研到这么深?”
    “再加上金永鑫这种不服输的劲头,我一眼就认准了,这个项目有搞头。”
    杜玉峰对黄丝丝的这个说法,倒是比较认可的。
    姑且不说黄丝丝的这套逻辑是不是对。
    事实上,这个项目进行到这种程度,基本上是不愁投资了。
    而且,今天,只要得到袁老的肯定。
    市里边,也肯定会给金永鑫支持。
    市里就算没钱投,也会给相应的扶持政策。
    绝对不可能错过这样一个有潜力的,而且是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好项目。
    退一万步说,这个项目,现在有了院士背书。
    就算万一之中出了差错,省里头也怪不到决策者的头上。
    所以,这个项目在政治层面上来说,已经风险很小了。
    “这次能拿到多少投资?”
    黄丝丝道:“之前的计划是找一个亿!”
    “现在看来,金永鑫不会满足一个亿了。”
    “看现在的情况,一亿五千万打底。”
    “原先和投资人谈的方案,要调整一下。”
    “其实这个项目关键的还不是投资额,而是市里愿不愿意铺开来用。”
    “像这类项目,前两年,还是要政府加以引导的。”
    “单纯靠市场行为,收效还是很慢的。”
    杜玉峰没有去询问其中的细节。
    现在黄丝丝说出来的,也只是凭经验的猜测。
    最后的结果,都会体现在实际的投资额上。
    真金白银掏出来钱,那才是最终的结果。
    杜玉峰看袁老他们已经远远地走进了田间细看。
    便问黄丝丝道:“都十二月了,这光秃秃的,地里有种了啥吗?”
    黄丝丝也陪着杜玉峰远远地看着,事实上,大部份的人都没有跟过去。
    能陪在袁老身边的人,不多。
    “上次来,金总说要实验播种小麦。现在应该是播种了。”
    “十一月底,十二月初,天气变冷,早过了小麦的适播期。”
    “咱们这边种小麦,会出现两个问题。”
    “一个是土地适不适宜;一个是晚播减不减产。”
    “正常情况下,就算是北方适宜种小麦的地区,晚播也会减产,亩产最多六七百斤”
    “金总做这个试种的目的,就是在实测这两个问题。”
    “一来咱们这边,地域比北方暖,二来土地有作技改调整。”
    “试种能达到亩产一千斤以上。”
    “就说明,实验室的专利技术,还是比较过硬的。”
    杜玉峰也没看到地里有麦苗出来,可能是新播不久。
    见自己的问题,黄丝丝是信口拈来,回答的还的确有那么个意思。
    杜玉峰也是感叹了一句:术业有专攻。
    就算是做‘中介’,也是要全身心去投入的。
    果然,这世上,是没有什么随随便便的成功可言。
    稍远处,袁老的团队也在和金永鑫等人交流。
    今天,金永鑫可算是捞着说话了,风头一时无二。
    从选的什么种,红皮白皮的区别,
    再到播种的用量,匀播技术,土地的要求等等说的头头是道。
    都快赶上专家级了。
    袁老对金永鑫做的这些努力也是很肯定的。
    袁老一直都在致力于改善盐碱地的技术推进。
    金永鑫的专利方案,也给了袁老一些灵感。
    盐碱地,之前的总体思路是压盐压碱,
    再辅助育种,优播,不断的对土地进行改良。
    从而把废地变成宝地。
    金永鑫的思路是中和,通过不同的辅剂来中和酸碱度。
    这个法子,之前也用过,只是实验的不深。
    现在看来,还是可以用,而且可能还有大用。
    在田里待了大约一个小时,基地这边已经准备好了便饭。
    吴若兰和王伯雄见袁老兴致很高,吃饭的时候,都在交流。
    便知道金永鑫这些年,真是很用心的在做这个项目。
    现在看来,项目的结果,是可以被证实的。
    将来,如果能推广应用,在本地的农业上,肯定有一个很大的促进。
    最兴奋的人,莫过于市农业局的干部们了。
    他们嗅到了发展的契机,一个优于别市别省的发展大契机。
    一瞬间,金永鑫就从一条人憎狗嫌的臭鱼,
    变成了大家要追捧的心肝宝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