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蓝星科技
作者:易木明   道之初境最新章节     
    几天之后,律师事务所起草好了意向书,也列了一些处理租客的建议,取得杨帆的同意之后,就开始着手准备交易合同了,审计公司给出的报告证明阳明大厦可以放心交易。资产评估公司给出的阳明大厦评估价值只有98亿,因为当初的造价就不到60亿,虽然装修花了有20多亿,但也有10年了,折中算10亿都了不起了,给出98亿还是因为地价及房价、物价上涨的因素。
    接下来就是磨牙砍价的阶段,又经过了几天的谈判,最终的价格确定在125亿,这是因为张海那边也在选址及找人评估盖一座128层大厦的造价、地价,未来的装修及搬迁费用等等,卖出的大厦如果不能弥补这部分支出,并且小有赢利,巨海集团还卖它干嘛?
    杨帆的公司还没成立,只能以私人名义来购买,他国内的银行卡流水证明有足够的能力支付购买费用,于是意向书顺利签订,杨帆交了10亿的订金,巨海集团则召开了股东大会,大会上一致通过,于是杨帆与巨海集团顺利的签订了本市最大的一宗房地产买卖合同,杨帆在交付了125亿现金之后,终于如愿以偿地拿下了阳明大厦。
    同一天杨帆注册了‘蓝星科技’公司,林妙成为了公司法人兼总经理,自此阳明大厦正式由蓝星科技公司拥有并管理,蓝星科技占据了阳明大厦的第100层到108层作为公司办公经营场所,大厦的顶部竖起了大大的蓝星科技标志,标志设计颇有特色,就是一个蓝色的星球,也就是指地球,被三道环举起、一是绿色的环,中间有雷电符号,表示电力、二是红色环,中间有能量符号,表示核能、三是蓝色环,中间有电波符号,表示通讯。
    杨帆为公司的大股东占百分五十一,林妙是二股东占百分之二十六,吕素琼是三股东占百分之二十,杨风与陈玲是小股东,杨帆送给他们夫妇百分之三的股权,公司注册资金高达3500亿,全部是实缴,杨帆给他们的账户打了钱,然后再由他们自行实缴。
    由于杨帆考虑到自己可能经常出去,怕影响到经营管理上的决策,于是在公司章程中规定,只要林妙与吕素琼二人同意,就可以拍板公司所有的决策。
    林妙与吕素琼对金钱方面也是有点麻木了,实因老公太有钱,据说每年还能有一千多亿美刀分红,公司的这点注册金实在不算什么,她们对自己拥有多少股份也是不在意,拥有老公就拥有全世界了。
    杨风夫妇直接成了百亿富豪,这富贵来得太快,巨大的喜悦把杨风夫妇两人都砸晕了,可转眼又划到了公司账上,杨风夫妇的心情实在难以形容,晚上睡觉时陈玲跟杨风嘀咕道:“如果公司日后经营失败,那钱可是拿不回来了。”杨风先是一愣,接着就怒道:“你也不想想我们原来有这钱吗?你咋不想想公司将来发展好了,百亿变千亿、万亿?尽在这里瞎想。”
    杨帆买下阳明大厦、注册蓝星科技公司,并实缴3500亿的事一夜之间就传遍了整个阳明市,人们纷纷惊讶,这“双冠王”都销声匿迹大半年了,人们还一度以为他过气了,却不料他又突然冒了出来,更是一鸣惊人,买下了阳明市最大的标志性建筑——阳明大厦,新成立的公司实缴3500亿注册资本金更是惊掉了所有人的下巴,有心人经过计算,杨帆的身家已足以名列夏国十大富豪,在阳明市更是第一富豪,于是乎国内的顶流时尚杂志、名人榜、财经杂志、财经频道等开始频频出现他的报道,而他的拳坛传奇又再度被热炒起来,他曾经拍过的广告又是再度热销,人们对他的突然出名及突然的暴富开始了种种的猜测,更有众多的财经记者找上门来想给杨帆做采访。
    有此免费宣传的好事,杨帆自然不会推脱,全部都接受了采访,但他没有讲自己是如何暴富的,称不可奉告,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罪并不适用于平民,所以没有人能对此有异议,但是对记者提问新公司将开展什么业务时,杨帆却大谈特谈,抛出了三大主营业务方向,电力、交通、通讯,这三大业务无不与民生相关,杨帆没有深谈核心的东西,总之就是为了向民众提供更清洁、更便宜的电力能源,更便捷、更安全、更划算的交通工具,覆盖范围更广、信号更强更快、费用更廉价的通讯方式,而且说明这三者都将会是颠覆性的创新,为的是造福全人类,欢迎国内外相关行业的精英人士加盟蓝星科技,并且承诺在蓝星工作的人员一定是这个行业工资福利待遇最高的,没有之一。
    报道一经播出,瞬间就引起了轩然大波,普通的民众对杨帆的好感更是呈几何倍数增加,在各大论坛、网络平台上都获得了无数人的赞赏,而杨帆的野心也彻底地暴露了出来,就是要挑战旧有秩序,分走他们的蛋糕,打破传统的行业垄断,让与民生相关的消费产业回归廉价供应,但杨帆的公司才刚起步,一切都是空的,没有引起那些能源、交通、通讯行业大鳄的足够关注。
    但杨帆的年轻与豪言壮志却是引起了一些业内专业人士的注意,谁都知道,在这些传统行业巨头公司里工作是没有什么意思的,除了饭碗基本无忧外,一切阶层都已固化,上升的通道基本被锁死,而他们的制度僵化也往往扼杀了众多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与工作激情,一个传奇般的年轻老板与一个新崛起的科技公司可以带给这些渴望有所作为的人足够的想像空间与希望,能给予这些人足够的工作支持,提供众多的上升机会,与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
    陈玲也是比较精明能干,很快就让人弄好了公司官网,并发出招聘公告,大量招聘这三个行业里的应届毕业生、专业人才、上到部门主管、中到项目主管、工程师、技术员、设计师、调试员,下到文员,几乎都招,董事办、人事部、财务部、后勤、保安等部门也有招聘,有在这三个行业里工作过的人都是优先录取,部门多达几十个,职位多达几百,需求人数更是过万,年龄方面也对技术性人才降低了限制条件,不超过60岁都可以,这大大提高了招聘的吸引力,很快就有各色各样的人才开始过来蓝星科技应聘相应的职位。
    杨帆把以前公司的同事小珍、黄杰、陈灿都挖了过来,待遇都给得很优厚,也算是兑现了当初的诺言。现在还没有什么项目,但可以让他们先整理一下资料,提供一些参考给人事部,林妙把李洋洋请了过来,做了董事办的办公室主任,也请了一些以前的同学,吕素琼也同样把一些闺蜜及同学请了过来,杨风、陈玲也如是,呼朋唤友的多多益善,一个家族企业在创业初期必然是离不开亲友们的支持,亲友都在一个公司就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人情味会过重,会有一些山头,纪律会差些,缺乏职场素养等,但好处就是对公司相对忠心些,有凝聚力,能使上劲的都会使劲。
    由于人手过于匮乏,这些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杨帆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他的理想其实是由家族成员掌舵、让职业经理人来管理。
    所有人都忙的飞起,事务太多,三个行业都是齐头并进,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工程。
    杨帆可没耐心建什么工厂,所以他将眼光瞄向行业内一些业绩相对不怎么好,但又有基本架子的企业,他要收购合并,然后再改造。
    经过大量的考察与筛选之后,他先后收购了一家国内的电力设备制造商,一家民营卫星设备制造商、一家核能设备制造商,这三家企业都是因为竞争实力差些,近年来业绩滑坡严重,一直靠借贷勉强维持生存,静待时机,但他们的框架基本齐全,有厂房有设备有工人,杨帆仔细考察过,只需进行一些设备升级及技术改造就可以造出他计划中的产品来。
    选择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都在东海省内,近一点,方便公司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