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作者:汐洋汐上   我们的岁月长河最新章节     
    晚上躺在床上,江英问赵家福:“你今天下午到学校去老师说了些什么?赵菲的老师是不是就是你说的刚平反恢复工作,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罗老师?”
    赵菲的事江英中午听赵家福说过,现在想起来就问道。
    江英因为工作忙从来不管四个孩子的学习,所以孩子们的情况她都是听赵家福说的,
    赵家福说:“就是那个罗老师,赵菲她们学校是新建学校,开始招生时师资力量不足,市文教局就从附近村子里招了一些知青当民办老师,赵菲以前的语文老师就是个民办老师,罗老师上学期期末调来后,发现赵菲他们班还有很多学生连汉语拼音字母表都认不全,她很着急,所以上课时就争分夺秒,见缝插针地为学生补习以前拉下的知识,为了学生上课时能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罗老师还定了条纪律,除了星期六,平时晚上不允许学生外出,做完作业后晚上十点前要睡觉,以免影响第二天上课,没想到昨天晚上班上有一半学生都看了电影,罗老师要求到校的家长要配合她的工作,共同把孩子们的学习搞好。”
    江英说:“这个罗老师还真负责,赵菲可是遇到好老师了。”
    赵家福说:“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不仅要督促好孩子,也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以后再碰到不逢星期六放电影,我就在家里陪着她。”
    江英说:“是呀,为了她们的将来,我们不论做什么都心甘情愿的,如果将来她们有能力考上大学,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她们去读。”
    当年因故失学的痛苦一直埋藏在赵家福夫妻俩的心里,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像他们一样留有遗憾。
    赵家福因为十一月份要代表工区去参加全段的技术比赛,为了兼顾工作和家庭,他只能利用白天上班和晚上孩子们做作业的时间学习。
    刚上二年级的赵红做完作业后,看到赵家福正趴在“里间”的缝纫机台板上,就好奇地走进去,看到赵家福正在用面条包装纸订起来的粗糙的小本上不停地写写画画,她不解地问:“爸爸,您这是在写作业吗?”
    正坐在旁边安静地织着毛衣的江英一听这话,扑哧一声笑了。
    赵家福看着被笑得莫名奇妙的赵红,放下手中的圆珠笔说:“爸爸不是在写作业,爸爸是要去参加比赛,因为年纪大了,记忆力没有你们好,所以只能把白天背过的知识,晚上再默写一遍,增强记忆。”
    赵红说:“爸爸,多背几遍不就记住了吗?写一遍太慢了。”
    赵家福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俗话说好记性比不过烂笔头,人的记忆力再好,也是有限的,时间长了也会忘记,只有当一个人拿起笔和纸思考问题时,注意力才会高度集中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看着似懂非懂的赵红,赵家福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赵红高兴地朝着外面喊道:“大姐、二姐、三姐快来,爸爸要讲故事了。”
    一听到要讲故事,外面正做作业的三个女儿都呼啦一下跑了进来。
    四个女儿从小就是听着赵家福讲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等故事长大的,这几年因为学习的缘故,很少能听到赵家福讲故事了,自然很想再听,于是她们都坐在床沿上,静静地等待着。
    赵家福说:“我给你们讲讲我国明朝着名文学家张博的故事吧,张博年少的时候天资并不聪明、记忆力也非常的差,在学堂上课的时候,先生……,噢,先生也就是现在的老师。”赵家福解释道。
    “先生说过的话,张博经常是一转眼的功夫就全忘了,但是张博并没有气馁,反而是更加发奋图强,更加刻苦地学习。他想,别人读一遍就能记住,那我就读两遍,或者读更多遍。过了一段时间后,张博发现这个方法虽然很有效果,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直到有一次张博又把先生教过的文章忘了个干净,一个字也想不起来,先生非常生气,罚他把那篇文章抄写十遍,张博当时心里非常的不情愿,觉得抄写十遍也没有什么意义,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但最终张博还是按照先生的要求认真地把那篇文章抄写了十遍,没想到,到了第二天,他竟然能够流利地背诵出那篇文章,张博的心里非常高兴,原来动手把文章抄写多遍,对加强记忆力有这么好的效果!从此后,凡是重要的文章或是他认为优美的段落,张博都会主动的抄写几遍,并且很快的就能背出来,而且后来写文章的时候一些好的语段也能信手拈来。”
    赵家福停顿了一下说道:“这就是好记性比不过烂笔头这个典故的由来,你们在学习上也要像张博一样多动脑,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十一月底,赵家福要去段上参加比赛了,临走前交待赵芳和赵菲:“你们俩是姐姐,在家里要带好两个妹妹,爸爸这次来回可能要去四五天,你们不会在灶上煮撇米汤的饭,就用炉子生火做,木柴我劈好了,焦炭也砍小了,菜也买了些,肉在床下的瓦罐里,做饭的时候拈一块盛在碗里隔锅蒸一下,蒸热了切成片就能吃了,你们回来后谁先到家谁就做饭,饭做好后,如果你妈妈还没有下班,就给她送饭去,记住了吗?”
    “记住了。”两姐妹异口同声地应道。
    这些年赵家福忙不过来的时候也会让她们去给江英送饭,她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金东市开往省城的火车是下午一点半,所以赵家福上午就多做了一天的饭菜,赵芳她们放学回来后热热就能吃了,反正天冷也不会坏。
    第二天下午五点,赵菲放学回来后把书包放到“中间”的方桌上,对正在做作业的赵平和赵红说:“我先去厨房生火煮饭,大姐回来后让她过来炒菜。”
    赵平说:“二姐,我跟你一起去你生火吧。”
    赵菲说:“好吧。”
    赵家福每个月都会去工区领自来水消毒剂,一来一去就是两天,夏天天热赵芳她们就得自己做一顿饭,赵菲一个人拎不动家里的大炉子,每次都是她和赵平一人拎一边。
    两人就朝着院子另一头的厨房走去。
    自一九七六年单位为了改善职工的居住条件,在正对大门靠近赵家福家柴房的另一面围墙下重新盖了几间简易厨房后,赵家福就敲掉了“外间”的灶台,把“外间”改成了赵芳的卧室兼书房。
    赵菲和赵平先来到柴房把炉子拎了出来,赵菲掏完下面的炉灰,在炉内放了几张废纸,废纸上用赵家福劈好的细小木柴搭了几层,上面又放上几根大点的木柴。
    赵菲擦了根火柴点燃废纸,看到木柴慢慢燃烧起来后,再用火钳把焦炭一块一块地夹进炉内,然后拿了把蒲扇给赵平说:“你先轻轻扇着,我去厨房淘米洗菜,等焦炭红了就可以煮饭了。”
    赵菲淘好米洗好菜后,赵平在外面叫道:“二姐,火好了。”
    两人把生好的炉子拎到厨房里,赵菲把淘好的米倒进锅里放到炉子上煮着,然后拿了本书坐到火炉边守着,等锅里的水干后就把锅不停地在炉子上转着方向烘干水份,这样饭就不会糊底了。
    赵菲正烘着饭,赵芳就回来了。
    赵芳上初中离家有点远,经常回到家都已经快六点了。
    赵菲说:“大姐,饭快烘好了,等下你炒菜吧。”
    赵芳做了芹菜炒土豆丝和素炒白菜两个菜,并把蒸热的肉切好,一看已经快七点了,江英还没有下班。
    赵芳用饭盒装好给江英的饭菜后就喊三个妹妹来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