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宰相笑,阎王到
作者:青铜剑客   盛唐华章最新章节     
    平康坊,宰相府。
    李林甫在偃月堂中枯坐了一个时辰,脸色比外面的夜色还要黑。
    这是一间形似弯月的房间,簇拥着李林甫的卧室,每当李林甫想谋害一个人的时候,就会进入偃月堂苦思冥想,直到有了办法方才走出来。
    民间有句谚语“宰相一笑,阎王驾到”。
    李林甫今年五十四岁,祖籍甘肃陇西,乃是李唐宗室,小名“哥奴”。
    他的曾祖父乃是长平王李树良,此人正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按照辈分,李隆基还得喊李林甫一声“皇叔”。
    李林甫于三十岁左右踏入仕途,先是担任太子中允,后来累迁吏部侍郎、礼部侍郎、黄门侍郎等职位,并于前年成为了正三品的礼部尚书。
    李隆基对李林甫的政治能力很满意,同年授予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成为了大唐宰相,与张九龄、裴耀卿共同担任宰相。
    李林甫登上相位之后善于揣摩圣意,长袖善舞,逐渐将张九龄和裴耀卿挤出了朝廷,独揽大权,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奸相,风头一时无两。
    李林甫在登上相位的仕途中承蒙武惠妃提携,因此一心想要帮她扳倒李瑛,册立寿王李琩为太子。
    这样不但可以巩固和武惠妃的盟友关系,还能成为拥立李琩的功臣,所以李林甫才乐此不疲的打击和李瑛有关系的人。
    但让李林甫没想到的是,一向懦弱的李瑛这次竟然敢直接找到李隆基喊冤,而且还掌握了详实的数据,把郭满堂这个得力干将给打掉了,这让李林甫很是郁闷,发誓要给李瑛点颜色看看。
    在偃月堂中枯坐到半夜,李林甫终于有了报仇的法子,不由得发出阴恻恻的笑声:“嘿嘿……”
    于是,他走出偃月堂,返回卧室入寝。
    ……
    一夜风流,晨鸡报晓。
    如果可以,李瑛还想继续赖在床上,这个夜晚真是回味无穷。
    果然,要想让女人在床榻上下大力气,就得让她欠你的……
    “殿下,起床练武去啦!”
    杜芳菲红着脸颊穿衣服,显然昨夜的床笫之欢让她有些羞赧,“快起床啦……”
    “寡人今晚还要你侍寝。”
    李瑛回味无穷的说道。
    今天是“开元诗馆”开张的日子,容不得李瑛马虎,也只能从温柔乡里爬起来,喊一声,“桃红、柳绿,过来伺候孤洗漱更衣。”
    半个时辰之后,穿戴整齐的李瑛已经吃完了早饭。
    杜芳菲给了林庚十两银子,打发他返回泗水报信,告诉杜希望在狱中安心等待,圣旨很快就会抵达。
    李瑛出门之前,把薛柔、崔星彩召集到面前,告诫道:“李林甫这次陷害芳菲的阿爷没有成功不说,反而丢了郭满堂这颗重要的棋子。
    以李林甫睚眦必报的性格,定然不肯善罢甘休。
    故此,你们都给自己的阿爷写一封书信,让他们约束好自己的家人,切不可授人以柄,落在李林甫手中。否则的话,神仙难保!”
    “臣妾遵命。”
    薛柔和崔星彩知道这事不可马虎,毕竟李林甫“索斗鸡”的诨名可不是白来的,这家伙有仇必报,就跟伸着头竖着毛的斗鸡一般,报仇不隔夜。
    叮嘱完毕,李瑛乘坐马车赶往开元诗馆。
    穿过熙熙攘攘的大街,大半个时辰后,李瑛抵达了位于布政坊的开元诗馆。
    今天的诗馆披红挂彩,热闹非凡。
    从翰林院调拨过来的三十名胥吏已经入驻干活,各司其职,虽然大部分都是打扫卫生、沏茶倒水的闲职,但毕竟是吃皇粮的工作。
    被李瑛任命为“馆长”的李白换了一身新衣服,梳的发髻整齐锃亮,与崔颢忙前忙后的招呼客人。
    有李白坐镇,京城里有点名气的文人都来祝贺,翰林院里的几个大佬也联袂而来,企图试试诗馆的水平。
    相比于满脸风光的李白,李瑛则有些索然无味。
    毕竟彼此的高度不一样,目标也不一样。
    李白的目的是为了出人头地,在提高名声的同时,获得个一官半职,这样也算是功成名就。
    但李瑛的目的是为了借助诗馆多认识一些有才之士,提高自己的名声,并侧面打探朝堂上的动静,争取早日逃出长安,外放到地方发展自己的势力。
    到了晌午时分,早朝散去。
    御史大夫李适之、秘书监贺知章、御史中丞王维等一帮喜欢诗歌的官员也来到诗馆祝贺,与在场的数百文人墨客共襄盛举。
    “臣见过太子!”
    李适之笑吟吟的拱手施礼,“今儿个散朝时候,听贺监说太子作了一首《饮中八仙歌》,夸赞微臣饮如长鲸不说,还预言臣将来能够成为丞相?简直是折煞李适之也!”
    李瑛笑道:“李卿不必谦虚,你现在的御史大夫一职已经仅次于六部尚书,而且你刚刚到了不惑之年,年富力强,将来必然能够登上相位。”
    李适之今年四十三岁,同样出自皇室,而且血缘比李林甫更近一些。
    因为李适之是恒山愍王李承乾的孙子,和当朝皇帝李隆基是正儿八经的堂兄弟。
    先后历任右卫中郎将、通州刺史、陕州刺史、河南尹,直到去年成为了从三品的御史大夫,算是大唐帝国政坛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殿下谬赞了,承蒙圣人器重,李适之距离相位还差了一大截。”
    李适之听完后嘴上谦虚,心中却是暗自高兴,对李瑛的态度不自觉的亲近了许多。
    就在这时,一个将近五十岁,中等身材偏上,相貌清癯,风尘仆仆,背着包袱的书生策马来到开元诗馆,下马后就询问胥吏:“敢问李太白何在?”
    正在招呼宾客的李白急忙出来迎接,大笑着送上一个拥抱:“哈哈……浩然兄,你总算来了,真是太好了!”
    孟浩然回以拥抱:“哈哈……有太白的书信召唤,就算是千山万水,愚兄也要不辞辛苦。”
    两人寒暄完毕,李白带着孟浩然来到主宾席上引荐给李瑛:“启奏太子殿下,我之前跟你说的好友孟浩然来了。”
    然后示意孟浩然施礼:“这位是当今太子,快快施礼!”
    孟浩然急忙作揖施礼:“庶民孟浩然拜见太子殿下。”
    李瑛还以为孟浩然跟李白年龄差不多,没想到竟然是个五十岁的老头,不过基于对他作品的尊敬,还是起身还礼:
    “寡人早就读过孟先生的佳作,对你的文采佩服不已。今日一见,足慰平生。”
    孟浩然谦虚道:“山野村夫之作,不值一提。太白在书信中说殿下建设开元诗馆,广招天下文人,孟浩然故此斗胆前来投奔,还望殿下收留。”
    “呵呵……像孟先生这种文豪,我开元诗馆求之不得,多多益善!”
    李瑛大笑着表示欢迎,示意孟浩然落座,“孟先生就坐这一桌好了。”
    孟浩然发现酒席上坐着两个身穿紫色官袍的高官,自然不敢放肆,急忙施礼道“承蒙太子收留,孟浩然已是感激不尽,岂敢与殿下以及诸位大人同席,容我退下。”
    坐在下首的王维忍不住起身揶揄:“孟浩然啊,你抱上李太白的大腿,就不认识昔日的好友王维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