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东征归来
作者:鹿门一儒   推背图之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东征高丽一年多后,袁天纲总算随出征大军回到长安。他一到长安,就赶回袁府,高淑行与李婉顺、刘应道都在府门前迎接他,大家都老了,相见泪眼相望。这次东征一别,生死两茫茫,能够活着回长安,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刘应道见到袁天纲,就激动地用右拳捶了袁天纲的肩膀,声音颤颤地说道:
    “你总算安全归来了!”
    “归来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袁天纲一边调侃,一边向高淑行、李婉顺点头示意,高淑行、李婉顺也饱含眼泪地点点头。
    这时,袁天纲见到刘应道身边站着一位十三岁左右的俊朗少年,就情不自禁地问他道:
    “你就是刘令植吧。”
    “嗯!您就是大名鼎鼎的当代诸葛孔明──袁天纲吧!” 刘令植口齿伶俐地回应道。
    袁天纲一听少年之言,当场哈哈大笑,刘应道他们也被逗乐了。
    袁天纲笑着说道:“当代诸葛孔明?我可不敢当!我只是一个长安西市街头给人看相的穷道士,只是风云际会,才能有机会混得风生水起。”
    “刘兄,听闻你这次被圣上加封为侍中,参预政事,位列当朝宰相,前途远大啊!” 刘应道问道。
    “我向圣上再三谢辞,只是圣上不同意。” 袁天纲连忙谦虚地回应道。
    “先生,还是请大家一起进府畅聊吧。” 高淑行劝说道。
    “是啊!袁郎刚从前线风尘仆仆归来,还是进屋再聊吧。” 李婉顺嗔怪地盯了刘应道一眼。
    袁天纲与刘应道都相视一笑,然后一起进府,高淑行与李婉顺母子随后跟进府。
    在厅堂上坐定后,袁天纲向刘应道问道:
    “刘贤弟,你在外做官多年,这次也回了长安?”
    “我这次升职为户部员外郎,所以携家人回长安就职。正好遇到东征大军班师回朝,今日专门来迎接你的归来。” 刘应道说道。(唐代户部员外郎是从六品)
    “这几年,你也不易啊!” 袁天纲不由地感叹道,还不自觉地看了李婉顺一眼。他心里清楚,如果刘应道不与李婉顺成婚,他的仕途一定会是一片坦途。
    此时此刻,李婉顺也愧疚地看了刘应道一眼,两行清泪潸然而下。
    “此生有妻儿如此,夫复何求?” 刘应道说着,用炙热的眼光看了李婉顺一眼。
    “刘兄,你们现场秀恩爱,太麻人了吧!” 高淑行故意嗔怪道,搞得李婉顺像少女般羞红了脸。
    袁天纲看着李婉顺仍然俊俏地脸,思绪就仿佛回到二十二年前,在长安西市第一次遇到少年李婉顺时的模样。
    就在袁天纲愣愣地偷看李婉顺时,却被高淑行发现了,她却悄无声色地打岔道:
    “先生,你知道吗?玄奘法师也回长安了!”
    “什么?玄奘法师回长安了?” 袁天纲吃惊地问。
    “是啊!去年正月二十四日,就是你们出征高丽的时候,玄奘法师从天竺王舍城那烂陀寺学成佛法东归,旅程五万里,回到长安弘福寺。” 高淑行说道。
    “我记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玄奘法师离开长安西行取经,到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历时十五年,玄奘法师才从天竺东归。真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总算学成佛法归来。”袁天纲感叹道。
    “袁郎,我还记得十五年前玄奘法师离开长安时,你曾留下一句谶语。” 李婉顺的思绪也跟着回到十五年前,她与李承文生死离别的情景。
    “什么谶语?” 刘应道好奇地问道。
    “谶语是:玉门无门,高昌有兄。王舍得道,弘福得生。当时我还不理解其中涵义,现在总算明白了!” 李婉顺解释道。
    “玄奘法师现在弘福寺当主持吧?” 袁天纲问道。
    “嗯!玄奘法师回长安后,就在弘福寺带领他的一些弟子,翻译他带回的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大小乘佛经。” 高淑行说道。
    “过些日子,我去弘福寺拜访一下玄奘法师。” 袁天纲说道。
    “我也一起去拜访玄奘法师。” 李婉顺也搭腔道。
    “郡主,我记得玄奘法师带着李承文离开长安时,李承文才九岁,一晃十六年过去了,现在李承文已经二十五岁了吧。” 袁天纲对李婉顺说。
    “是啊!听闻他与麴智雅公主在碎叶城成婚后,第二年就生下一子,取名李彦允,现在已四岁了。” 李婉顺一提到李承文,就又想到与他长安分别时的情景,不觉得又流下泪来。
    袁天纲看在眼里,不觉得心又疼了一下。他安慰李婉顺道:
    “这是今年听到的第三个好消息!刚见到李承文时,他才四、五岁,现在他儿子都有这么大了!”
    说着,袁天纲激动万分,不由地吟唱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先生,您是不是又在吟一位谪仙人的诗吧。” 高淑行一听袁天纲在吟诗,就知道他吟的是李承文曾孙李白的诗,故意问道。
    袁天纲与高淑行、李婉顺会视一笑,故作姿态地掐指一算,然后摇头晃脑一会儿,故作神秘地说道:
    “郡主,你不用担心李承文,六十余年后,他的孙辈会落叶归根,回到大唐。刚才我吟的一首诗,就是一位谪仙人写的,成为千古绝唱!”
    李婉顺、高淑行马上秒懂袁天纲话中的意思,而一旁的刘应道却懵懂着。
    “先生,这位谪仙人写得诗太好了,能否在吟一首听听?” 袁天纲看着高淑行期待的目光,心里暗想:“小妹真是李白的忠实粉丝啊!”
    于是,袁天纲就又吟了一首诗《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好诗!绝妙好诗!” 在场的人都交口称赞。
    袁天纲吟完诗后,高淑行连忙招呼仆人上了一整食席佳肴,然后对袁天纲说:
    “先生,您看已到晌午,大家一起入席用膳,如何?”
    “小妹,你不说,我还只顾吟诗了,现在觉得腹中有些饥饿了!” 袁天纲不由地苦笑一下,然后连忙招呼大家入席。
    在席间,大家都畅谈各自几年来的生活状况,大家尤其感兴趣东征高丽的战事,袁天纲就详细地讲起东征高丽的艰难往事,大家都把酒甚欢、畅谈甚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