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书写工具,竹简帛绢
作者:勤奋的徐三少   三国风云:群雄争霸天下最新章节     
    回到刘府的刘武,饭都顾不上吃,进了书房,直接开启了爆肝模式。时不我待,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效,好的方法和方针尤为重要,为了少走弯路,只能尽可能的把自己脑海中的想法加以完善,这样才能够节约时间,腾出手来做其他的事。
    看着桌上的竹简和布帛,刘武有点发呆。这时候的书写工具,主要是竹简,能够用上布帛来书写的,无一不是家财万贯,达官贵人才能够那样奢侈。刘武不知道之前的刘府是怎么弄的,留下来的布帛不少,还都是精心裁剪过的。之前没怎么在意,就随手用上了。现在看来,自己真的是奢侈到了极点,但是也没办法,好些东西,用竹简还真的代替不了,只能是用布帛了。不论怎么说,刘武心里只能对他那没见过面,早逝的爹说声:“牛逼!”
    看着新鲜的竹简和布帛,应该是今天刘海才新加的,因为之前的都用得差不多了。而这间书房,从刘父到刘武这里,就只有老管家刘海才会进来,其他人都把这里视为禁地。即便是打扫卫生,也不会动用这里的典籍和字画。
    竹简,是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也指写了字的竹片。是先秦至魏晋时代的主要书写材料。它由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制作而成。除了竹简之外,还有一种牍,牍比简宽厚,竹子制成的叫做竹牍,木材制成的叫做木牍。都可以用于毛笔墨书。而竹简串联在一起就组成了册,竹册的长度不固定,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因此人们又称信为“尺牍”。
    竹简的制作过程也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这也是他能够在古代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
    主要步骤就是:裁、切、烘(杀青)、书写、钻孔、编。
    首先就是选料裁剪,什么样的竹子适合做竹简不易变形,能够保存的时间更长,这些都是有讲究的,通常都会选那种年限比较长,粗的绵竹做原料。砍伐回去后就要裁剪成和普通竹简长短大小。
    其次就是切片,把裁剪好的竹筒剖成长度相等的竹片,再把竹片的两端进行加工修剪,不能出现竹签或者竹篾,否则会扎到手指。然后,把粗糙的竹片磨平,为后面的工序做好准备。
    然后是杀青,竹子里面含有一定的水分,如果不做任何处理,任由它自己风干,竹条容易变形。另外,虫蠹还会噬咬竹简不利于竹简的保存。所以要把新制的竹片放在火上烤一烤,使竹片里的水分蒸发掉。而在火上烤的过程中,竹子的表面像人一样会出汗,这道工序就叫做“杀青”。烤完竹子后,还要给竹简刷上桐油,防止被虫蛀及变形。
    之后是书写,早些年间的竹简,都是用专门的刻刀把文字从上到下直接刻在竹简上的。为了使字迹看得更清晰,就用类似于毛笔的刷子蘸染一些矿质颜料,涂抹在刻字处,“刀笔吏”由此而得名。大汉开国丞相萧何,就曾担任秦国的刀笔小吏。当然,也有先写在刻字的,但是那样的话对作者的要求更高,细心谨慎还要加上小心,因为一个不注意,就废掉了。所以更多的都倾向于前者使用。
    在然后就是钻孔,就是把已经刻好的竹简上下两段都钻个空,要尽量使上下两端的孔都处在平行的一条直线上,这样看上去美观,另外还显得做工精细。
    最后就是编联,用事先准备好的麻绳或者丝绳把这些带有文字的竹片按照最初的书写顺序,从钻的孔里穿过去编联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册书简,古代称之为简策。
    曾就有云:晚年的孔子行动不易,却很喜欢看《周易》,就有了“韦编三绝”的出处。因为看的次数多了,穿竹简用的牛皮绳都被磨断了。
    这些就是竹简的来历及制作工艺。说了这些,并不是说刘武还要在制作竹简,那相当的笨重和漫长,有这个时间,直接尝试着把纸给造出来他不香吗?只是看着竹简,脑海里的知识自由散发出来罢了。
    随手拿起一卷竹简,竹子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还很沉,应该是新做的,还没有干透,并且没有经过特殊处理,这种竹简是不利于书写的。至于刻字,那就更不可能了,君不见为了送给蔡琰的那个小木雕,他都挑灯夜战了多少个夜晚,还是在见闻色和武装色的配合下才完成的。要不然,普通人要想做出那种精致的木雕,10来个夜晚根本完不成,更何况晚上的光线不好,一个不小心就会报废了。只是刘武没想到,自己第一次同时动用武装色和见闻色的时候,竟然是先给自己喜欢女孩子做礼物,这也是没谁了。恐怕也只有王路飞那样的乐观派才能做到。
    放下手中的竹简,刘武又是一愣,这可能是老管家刘海特意为之,要是浸泡过桐油,用毛笔不易于书写,相反现在这样,板面略有凹凸,粗糙才是更有利于书写。想到这里,刘武也不得不在心里为老管家刘海点一个大大的赞,连这些细节都考虑进去了,可以说这个管家真的做得很到位了。要是放在现代,妥妥的特级管家,就算是伺候过你几代人的,年薪少于几十上百万的,人家都不会多看你一眼。
    把竹简放回原位,刘武拿起放在一旁叠好的布帛,也就是娟, 娟又是丝绸的一种,丝绸可以细分为纱、罗、绫、绢、纺、绡、绉、锦、绨、葛、呢、绒、绸14大类。其中绢的一些品种就是用于抄写诗赋、绘画、记载文献、书写经文的。轻巧,便于携带,这也是刘武一直在使用的原因,要不然抱着一大捆竹简奔走,估计得累死。
    而绢帛价格又很是昂贵,一般人用不起,就连孔圣人都曾说:“贫不及素。”这里的“素”,指的就是绢帛。而在汉代一匹绢帛(长约10多米,宽不及1米)的价格相当于720斤米粮。可以说刘武乘凉在刘父的余荫下,奢侈到了极点。
    但是,为了有更好的发展,刘武别无选择,只能寄托于大力发展科技,让纸张早早面世了,那样,他在乱世中又多了一个谈判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