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巴洛圣的艺术人生
作者:最南端   我是罪恶克星!最新章节     
    在巴洛圣结束学业回到欧洲之前,他的艺术风格就已经趋近于成熟了。
    不过那个时候他还是没什么名气的画家,自己的画作也卖不上什么价。
    只有等他回到欧洲后,他凭借着旅明的履历,这才小有名气,至少饿不死。
    真正将他推向艺术神坛的,还是那惊天一画,将两个高级超凡者封入画中的操作,使得他的画作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学习,崇拜。
    所以在他回到欧洲后,修为暴露前,他也只是一个还算可以的小画家。
    饿不死,但要说自己的画作多么受欢迎也算不上。
    所以为了宣传自己的画作,巴洛圣也像当时的小画家那样,不可免俗地参与了一些宣传活动。
    艺术品就是这样,不管是便宜的,还是高贵的,只要是艺术品,就离不开讲故事。
    周余臣在春秋界厮混的时候,有一次遇到一个关于美术馆的案子,当时和夏洛克探讨了一番。
    春秋界中最着名的画家好像是个叫梵高的画家,画作拍卖价格动辄上亿。
    其实周余臣对于梵高挺欣赏的,也觉得他的画作好看,尤其是颜色,很梦幻。
    但是让他自己来决定梵高画作的价值,是绝对不可能价值上亿的。
    当他将自己的疑问告诉夏洛克后,夏洛克告诉他自己也从来不认为什么画作可以价值上亿。
    不过是一张画纸,加上几桶原料,作画的成本划算到现在也不过成千上万块,凭什么溢价上万倍购买?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这些艺术品某种意义上来说,还充当着一种高端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白银黄金是金属货币,作为货币时它们不仅可以交易,同时因为它们是真正有价值的实物,就算法律规定它们不是货币,也没法消灭它们的价值属性,使得它们可以作为衡量价值的指示物。
    古时候的交易额很小,所以人们在价值小的交易中喜欢以物易物。
    等到一次性的交易数量和交易价值变高后,于是人们开始使用一般等价物也就是银子和黄金作为货币,这样人们交易的时候,一方就不用带着一大堆货物来交换了。
    但是到了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可能大宗交易的货物数量和价值呈几何数字增长。
    原本在古人看来是海量的物资,可能现在也不过是一场交易的零头。
    这个时候还能用白银金子来交易吗?
    就算可以用,一场大宗交易等价的金子,购买者能够找的齐吗?
    纸币正是在这样的两难当中诞生的,它用信用做担保,约定了一张纸等同于一定的价值。
    携带等同价值的金子和携带规定等同价值的纸,肯定是不一样的。
    但是纸币终究是纸,脱离了信用,它也什么都不是。
    而信用这种东西,从来不是永恒不变的。
    如果只是一两百块钱,就算信用崩塌,那也没什么。
    但是当这个数量到了亿,十亿的时候,天平两边一边是没有实物的信用,一边是真真切切的价值,这个时候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够相信这一堆纸呢?
    但是要让人变出来等价值的黄金白银,那也确实强人所难。
    这个世界上每天到处都是大宗交易,如果换算出来,而且能够让黄金随着交易转移的话,足够全球黄金储备一刻不停地在天上飞永不落地。
    所以还是回到那个问题,纸币不具有可信度,黄金没有办法快速移动。
    在这样两难的纠缠中,高价值的艺术品应运而生。
    说到底,它们也还是纸或者石头,但是似乎只要蒙上了艺术这一张皮,讲上一个好的故事,它的价值就好似股票一样火箭上升了。
    再用黄金赋予艺术品价值,由艺术品和纸币挂钩作为担保,最终大宗金钱就流通了。
    “事实上,你可以将艺术品看作是没有交易所的股票,或者说拍卖行和画廊就是股票交易所。
    上市企业需要讲一个好故事,这样他们的股票才能值钱。
    好的艺术品同样需要讲一个好的故事,这样它们才能值钱。
    两颗同样大小,产地相同,采集师傅相同,切割师傅相同的钻石,前者的拥有者每每离奇死亡,后者的拥有者寂寂无名。
    那么肯定是前者的价值更大,后者甚至要以前者的同胞兄弟的名义,才能卖得上价。
    其实不过是两颗碳石而已,但是因为上面的故事,使得它们被赋予了虚假的价值。”
    夏洛克的原话回荡在周余臣的心里,让他对巴洛圣有了一丝更深层次的了解。
    是了,艺术品是需要包装的,艺术家是需要讲故事的。
    不会讲故事的,那不是艺术家,而是匠师。
    就算画技高到可以一比一完全模拟纸钞的纹路,就差搞到无酸纸和变色油墨又怎样?
    哪怕真的让他画出了钞票又怎样?不会讲故事的,永远都只是一个匠师。
    巴洛圣当然不会甘心当一个匠师,他早年在欧洲求学的时候困顿不堪,彼时还是现实主义的天下,和他画得一样精细的人犹如过江之鲫。
    等他从明帝国悟道回来,成为了抽象派画家以后,更是不甘心自己被人仅仅称作画画的。
    他渴望自己的画作被别人看到,他渴望自己的画作除了艺术属性以外,还能具有金融属性。
    他渴望变得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一般,数百年后的美术教科书上也有他的一席之地。
    所以他也参与了艺术包装,或者说当时每一个画廊都深谙艺术包装。
    要想画作卖得出去,没有故事是不行的。
    在当时画廊的操作下,二十多岁的巴洛圣以每年一本的速度,出版着属于自己的自传。
    这些自传里,不仅会介绍自己对艺术的看法,以及自己在艺术上的进步,有时也会分享一下自己在明帝国留学时期的艺术见闻。
    因为当时的明帝国在欧洲还算是非常神秘的,许多人还真的购买了巴洛圣的自传,想从一个美术留学生的视角去了解明帝国的艺术。
    也让巴洛圣的画卖出去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