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狼狈逃离
作者:一露为霜   让你写谎言!你用楚门世界碾压?最新章节     
    【这一日科举放榜,高适坐于屋顶,看着远处一人一骑在街上奔走,
    在人们的欢呼祝贺声中,他得知这人是新科进士常建。
    他随意的停在任何一座花园前,自由出入其中,随意的采摘花朵,用来装点今夜庆贺新科进士的曲江宴。
    高适看着意气风发的探花郎,长叹一口气,看着人家他只有羡慕的份。
    常建一路飞驰,街上的人们对着他发出恭贺:探花郎君,恭喜,恭喜~~“”
    他回身道谢时忘了看前路,无意中惊扰了在路上行走的人,高适机敏的出手,控制住场面,救下被惊扰的人。
    最后看清楚,才知道这个偶遇救下的人正是那日的岐王府唱《采莲曲》的歌姬。
    策马的常建意识到自己闯祸,返回来对着歌姬道歉:“抱歉,姑娘无妨吧?”
    “无妨!公子请放心。”歌姬淡然的回复。
    常建松了一口气,从自己花篓里面拿出一支美艳的花赠与歌姬,策马前行时高声吟诵: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探花郎的离开让高适鼓起勇气问道:“姑娘,那日吟唱歌曲可有名字?”
    歌姬愣了下神:“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可是这首?”
    高适报以叉手礼:“那词真好,文采惊艳,不知~~何人所作?”
    歌姬脸上露出迷之崇拜:“这是《采莲曲》,作词的是一位惊才绝艳的年轻郎君,扬州李白所作。”
    再次听到李白的大名,高适愣在原地,久久没有回神。】
    “哈哈,笑死我了,南棒小西八,得了残诗就不知所谓,愣是说是南棒的,井底之蛙。”
    “小西八就这个德行,什么都是他们的。”
    “小西八,看清楚全诗,李太白所作,这还是华夏的诗文。”
    “我说怎么气韵不贯通,看着残缺,果然如此!”
    “南棒人怎么这样,老师喜欢抢别人的东西,要是在我们游牧,敢这样,直接被车裂。”
    “就是,满嘴跑火车,在我们北棒直接剪掉舌头。”
    “南棒的小兔崽子们,实事求是,别搞那虚头巴脑。”
    “是你的总是你的,不是你的抢也没有用。南棒的朋友们,这样野蛮的行为不好。”
    “一股匪气,真给我棒子族人丢脸,以后楚门别说是棒子,我们羞与你们为伍!”
    网络上的公众对南棒口诛笔伐,现场的观众就要镇定很多。
    一位观众对着几位评委问道:“李白的这《采莲曲》,几位评委可否给我说明一下。”
    “诗人通过描写,精心装扮的采莲少女们在阳光明媚的春日里快乐嬉戏的旖旎美景,
    以及岸上的游冶少年们对采莲少女的爱慕,
    来表达春日里,少年男女之间微妙萌动的爱情。”
    伊宕启步解释完对着刘真云问道:“刘桑,不知道我这样的表达对不对?”
    刘真云摸着下巴细细揣摩完说道:“结合李白的境遇,这首诗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发出的愁思。”
    伊宕启步眼珠子一转问道:“刘桑的意思是说,这位华夏选手的写的剧本和历史事实相吻合?”
    “这个不敢敢说,但是应该大差不差,选手居然能这样明确的学出来,应该是对出处有把握!我个人选择相信!”刘真云郑重的说道。
    朴一夕在第一时间反击:“我觉得这完全是捏造,这个人连探花第三名的意思都不知道,翻译为新科进士,这样文化造诣怎么可能还原盛唐历史,绝对不可能!”
    刘真云脸色微变,显然对朴一夕的言辞有些不满,
    他反驳道:“朴桑,我觉得你对华夏文化的理解还是太过片面了。华夏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仅凭一个错词就能轻易否定的。
    选手在剧本中可能确实有疏漏,
    但这并不妨碍他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和对盛唐历史的再现。
    我们不能因为一点小错误就全盘否定他的努力。”
    伊宕启步也附和道:“是啊,朴桑,我们应该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
    选手在有限的时间内创作出这样的剧本,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我们应该欣赏他的才华和努力,而不是一味地挑刺。”
    朴一夕却不为所动,他冷笑道:“你们这是在为他的错误找借口吗?
    如果连基本的文化常识都不懂,那他的剧本还有什么可信度?
    我坚持认为,这个剧本完全是捏造的,是对盛唐历史的亵渎!”
    此时,台下的观众也开始交头接耳,显然对朴一夕的言论感到不满。
    这时候台下一位老者缓缓起身:“朴编剧,你的言论有些偏激了。
    有道是夏虫不可语冰,探花一词,这位选手并没有用错,
    在盛唐,探花是指除了状元外的新科进士,
    当时会在新晋的进士里面选出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
    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
    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
    这两人都为探花郎,
    至于你说的“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
    明朝开始,状元专指殿试第一名、榜眼专指第二名、探花专指第三名。
    才最终成为定式,自那以后,“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沿用至今。”
    “你是什么人,空口白话,可有证据?”朴一夕横眉冷对。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华夏人,这个结论不是我出的,而是华夏文化研究院说的,
    他们最新的一期学术期刊上就发布了这个内容。”
    老者神情自若不动如山,语气中正平和。
    贝宁反应很快,第一时间就把信息调出来,华夏文化研究院的内容呈现在大众眼前,事情一目了然,果然和老者说的一模一样。
    演播室里顿时一片哗然,朴一夕被众人利箭般的眼神万箭穿心,
    只能尿遁逃离现场,狼狈得如丧家之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