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一个电话两个名额
作者:一露为霜   让你写谎言!你用楚门世界碾压?最新章节     
    演播室中,借着尿遁,伊宕起步和朴一夕一前一后离开评委席。
    刘真云不动声色的瞟了眼狼狈为奸的两人,心中冷哼:“一丘之貉,看你们玩什么花样。”
    “刘真云倒是,这一轮贵国选手可是大放异彩了,妥妥的碾压。”力巴博斯稳稳的说道。
    刘真云谦虚的说道:“呵呵,占了题材的便宜!国学这方面,华夏还是稍微宽裕一点的。”
    “那也要选手争气,能写出来,这个赵佳羽相当不错,和脚盆的根本步冬有一战之力。”
    金和光说着眼睛刻意瞟了一下缓步离开的朴一夕的身影:“但是~~还是得相当注意。”
    刘真云不予评说,淡淡一笑:“来~~我们接着看剧本。”
    【高适最终还是答应了李白的请求,三人结伴前往济南。
    高台之上李白束手弓腰,顶着烈日,绕坛而行。
    烈日的炙烤,雷阵雨的猛烈来袭中,高适和杜甫一直陪同着李白,给他最大的加持。
    道行艰难,但是李白还是在好友的见证和加持下完成了传承。
    晕倒的一瞬间他仿佛看到漫天的仙人迎接他的归去。
    李白成功的皈依道门,岑夫子,丹丘生、李邕都来庆贺,
    黄河之畔众人架起篝火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众人脸上都露出了几分醉意,李邕借着酒意问道:“李兄,你这入了道门,成了圣人,是否还会像现在这般豪饮?”
    李白没有丝毫犹豫,开口说道:“喝~~~这酒就是我用来修行的琼浆玉液。”
    众人听着李白的话哈哈大笑起来,唯独高适看着面前酒坛,坛中的酒映照出高适那拧成一团的眉心。
    对于李白,高适此刻心中有了决断:逍遥寻道,风流快乐,不是他想要的。
    报效国家,建功立业,才是正道。
    想通之后高适抱起酒坛,第一次无所顾忌的豪饮起来。】
    “关键时刻还是得看我们高家人,遇事是真的额上,为朋友两肋插刀。”
    “不错,我们高家人面对朋友请求直接行动,遇事是真的上,还真行。”
    “两人的判断与选择既然不同,李白在逃避,高适逆流而上。”
    “李白有杜甫和高适这样的朋友,真的,他的人生无憾了。”
    “李白:废话不多说,谢谢啊~~高三十五。”
    “高适:撸起袖子加油干,入了门了好好修炼,别整幺蛾子了,我也要去寻找我的正道了。”
    “杜甫:大腿哥,安心的去吧,发达了不要忘记拉我一把。”
    “这一夜后,两人注定要分道扬镳了。”
    “不错,一些小事高适能忍,但是三观上出现巨大分歧,那注定了两人将南辕北辙。”
    华夏文学研究院内,三人看着这一幕剧本默默的喝着茶。
    “这剧本故事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已经很接近历史了,只有细微的差别。”一名研究生不紧不慢的汇报着情况。
    “都说说,你们怎么看?”易中天对着自己学生提问。
    这时候一个浓眉大眼的男学生站起身:“老师,我的标题是:《攀龙附凤与男人气节》
    对于权贵,李白曾有经典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很好的理论,但在现实生活中,李白却非常矛盾。
    他自负一身才华,一心总想功成名就,
    但又想修仙得道,以求长生不老,入世出世皆想如愿,可天下间哪有如此美事。
    单从李白入赘可知,李白一边鄙视权贵,却又一边攀附权贵,
    一心想通过权贵,身登龙门,据史料记载他后期更是为了不惜背负叛国之名投奔叛乱的永王。
    李白虽然才高八斗,但是在气节这一块还是有待商榷。
    高适就不一样,他一直坚守本心,秉性不改,做该做的事情,走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正道。
    在当下,我个人觉得更应该提倡高适的人生态度。
    一个人的气节,决定他的担当。
    男人,如果输了男人气节,是活不出男人气概,更担不起家国重任的。”
    易中天听闻之后鼓掌连连称赞:“不错,很好,非常不错。
    与时俱进,不拘泥于李白的名气,直面问题,突出社会正面价值观,
    好好打磨下,论据更充分一点,我允许你在官网发表。”
    一个得到首肯之后,接下来不少学生拿着自己的心得寻求三位老师的点评。
    “老师,我也收到剧本的启发,写出了《判断与选择》”
    “这是我的《李白的笑与高适的思》”
    “这是我的《古代社会:才华的表现与官场的规则》”
    “这是我的《随波逐流与守则定志》”
    三位导师看过学生们的文章大为震动,他们震惊的不是学生的文章,而是赵佳羽。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个剧本接二连三的启迪自己学生,
    给予他们灵感写出拥有社会正能量的文章,没有过硬的底蕴是根本做不到的。
    他们一直把重点放在诗歌上面,对于剧情他们一眼带过,本能的认为一个编剧能写出多少干货来。
    可是就是这一眼带过让他们没有充分的挖掘,从而错过比诗歌重要的东西。
    郦波、于丹、易中天三人除了震惊之外,在内心的深处还有一丝羞愧。
    郦波的心里升起一种执念:这个赵佳羽他一定拿下,不管用什么办法都得让他来研究院效力。
    “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易中天感慨道。
    “是啊!不光是赵佳羽,你看看我们手下的学生,只要引导正确,给出良好的、适合的题材,他们也能给我们眼前一亮。”于丹欣慰的看着一众学生。
    在于丹和易中天交谈时,郦波已经悄悄走到一旁,拨通了一个电话。
    “喂,是我,郦波。帮我查一下赵佳羽的联系方式......对,
    就是那个正在参加编剧比赛,这一轮《长安三万里》的编剧......尽快。
    我们这边给他正式编制,我亲自带他。
    好~~明年我们研究院对贵校开放两人研究生名额。”
    这番对话落入在座的学生耳朵,泛起惊涛骇浪,一个电话值两个研究生名额。
    什么时候文化研究院的名额这么不值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