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再次作诗
作者:一身都是水   大明好王爷最新章节     
    解缙微微皱起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疑惑和思考。他轻轻地念叨着:“低调?”似乎对这个词并不太熟悉或者不确定其确切含义。他的声音带着些许迟疑,仿佛在琢磨着如何理解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意义。或许在他过去的经历中,一直以来都是以才华横溢、锋芒毕露着称,但现在却被要求保持低调,这让他感到有些困惑。
    “殿下,这低调为何意?”
    “低调啊,其实就是让您悠着点儿,嘴上对人还是客气点儿,不要得罪太多人了。”
    解缙也不是傻子,听朱楩直接这么和他说,想必是自己方才应该是有点耍大牌了,让岷王有些不悦。
    “请殿下恕臣方才不敬之罪。”
    朱楩其实没有不悦,他更多的是搞明白了为啥这大名鼎鼎的解学士最后会落得个如此凄惨的下场
    完全就是因为一张嘴,也可以说是因为他的性格,文人嘛有点性格也很正常,可是解缙这就有点先硬后软的意思了
    要是他能一直这么硬估计就是于谦那样的了,可是这人前面把人得罪了,后面又来找补,换你,你说你气不气。
    “解大人,我倒是没觉得您有啥罪的,不过呀,您要么就一直这么硬,要么您就稍微克制克制,笑笑又不会死,非把人呛一顿再去求罪,何必呢?”
    这古人呀一般不会像朱楩这样直来直去,一般发现对方的问题都是拐着弯儿的提醒,像朱楩这样直接说的人那是少之又少,毕竟忠言逆耳嘛,谁不喜欢听点好听的。
    然而此时此刻,解缙心中却生出一种异样之感,眼前这位朱楩王爷似乎与众不同。要知道,若换作其他藩王,哪有闲情逸致跟他啰嗦这么久?恐怕稍有不悦便会随意找个借口,给自己扣上一顶莫须有的罪名,然后直接差遣官府之人前来将其擒拿归案了。
    朱楩心中暗自感慨不已,自己已经算是做到了仁至义尽,善意地提醒了解缙。至于今后解缙将来如何对待他人,朱楩并不打算过多干涉。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世方式和选择。然而,考虑到他与解子纶之间的关系,若是将来他还是走到了那一步,自己也会出手保他一命的。
    中秋佳节,举家欢乐
    今日解子纶除了邀请了解缙与一些自家人之外,还邀请了许多好友前来,办一场中秋诗会,因为过完中秋节后,他将作为岷王的宾辅带着家人一同去云南,不少得知此事的好友,也是前来祝贺,毕竟一下就做了三品官,让不少同为读书人的好友听了也羡慕不已。
    更主要的是,既然解子纶是随岷王一起就藩,那他举办的这个中秋诗会,岷王殿下自然也会到场了,届时不论是展现一下自己的诗词,还是和岷王说上几句话,混个脸熟也都是极好的。
    因为所请之人多为读书人,大家对岷王的才学也很是神往,酒席之间都想再听岷王殿下作诗一首。
    毕竟此前是皇宫里的家宴,岷王在去年中秋宫宴上所作的两首,都是从宫中的宫女太监以及嫔妃口中传出的。
    因此,一部分读书人对于这两首诗究竟是否出自岷王本人之手仍心存疑虑。他们不禁暗想,或许原作品的主体框架与现在所见并无太大差异,但其中某些部分说不定是经过宫廷中的文人学士精心编纂、修饰之后方才流传出来的呢?毕竟,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也并非罕见。这些饱读诗书之人自然明白,许多传世名篇往往都历经了无数次的增删修订,方能成为经典之作。那么,这两首诗是否也是如此呢?
    朱楩倒是对这个诗会没有多大兴趣,毕竟之前两首他也是抄的,确实不光彩,可是现在大家都把他当诗人了,凡是与诗文有关的场合都会拉上他
    此前一见到类似场合便远远躲开的他,如今却因来到二姐夫府邸且这是二姐夫操办的离别宴不给面子也说不过去,就还是出席了,起初他已打定主意找个理由不作诗了,但适才在上厕所时无意间听到两名刚刚返场的读书人议论起这件事情来,为避免令二姐夫难堪,朱楩最终还是决定再来一首。
    就在众人已经开始为朱楩鼓掌加油时,朱楩也不磨叽了,起身走到中间
    “诸位,小王我才疏学浅,本已打算封笔不再作诗,但恰逢小王的姐夫今日办上这么一场离别宴,全是为了承小王之请,到云南辅佐小王,那小王自然不能驳了姐夫的面子,我便再作上一首,请诸位共赏。”
    来访众人顿时兴奋了起来,一部分人期待着朱楩再创神作,而另一部分人则是等着看朱楩笑话。
    朱楩咳了咳接着说道:“小王我不久之前曾与家人们一同游览过鄱阳湖和庐山,那里的美丽景色让我深感震撼。”声音中流露出对那次旅行的怀念。
    回忆起在鄱阳湖畔漫步的时光,朱楩眼中闪烁着光芒,继续描述道“鄱阳湖水天一色,碧波荡漾,微风拂面时带来清新的水汽,令人心旷神怡,庐山雄伟壮观,山峰峻峭,云雾缭绕其间,宛如仙境一般。九江之地,既有水之柔美,又有山之刚毅,真是美不胜收啊!”
    说完,他微微一笑“今日我便以庐山为题给大家献上一首。”
    众人都被朱楩刚刚的一番描述给带入到庐山美景之中,见铺垫的差不多了,朱楩开始吟声道
    “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
    烧丹未住屏风迭,骑驴来看香炉峰。
    江山乌帽谁渡水,岩际白衣人采松。
    古句磨崖留岁月,读之漫灭为修容。”
    台下读书人都跟随着朱楩的律动微微的摇着头,细细品味。
    良久之后无不感叹,这就是一首赞叹庐山景貌的好诗。
    这首诗是抄自大诗人唐伯虎唐寅的庐山,从地质变迁到人文历史,再到庐山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艺术,无不展现了一幅庐山的生动画面,让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