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一定得赏!
作者:一身都是水   大明好王爷最新章节     
    朱元璋把一封信递给太监,太监接过后继续读了起来。
    朱楩这封信其实是比战报早三天寄出的,用的是飞鸽传信,也比战报早一天到达,到了之后,养鸽房便将信件呈递给了内阁,由内阁重新抄录,本来内阁看过之后只觉得这封信是朱楩对于麓川未来收复回来后的展望,但是再结合到今早的战报一看,才意识到原来是迫在眉睫的事,于是一同呈给了朱元璋。朱元璋一大早就沉浸在对战报的研究之中,浑然不觉朱楩送来的那封信件正静静地躺在案几之上。直到他端坐在龙椅之上,等待群臣上朝之际,方才猛然想起此事。他顺手将信封拆开,原本就因战报而激动不已的心情,此刻更是如同被点燃的火焰一般熊熊燃烧。
    随着阅读的深入,朱元璋心中愈发难以抑制地涌起一股喜悦之情,但当他意识到自己身处龙椅、需要保持威严时,便硬生生地将即将脱口而出的喝彩声咽了回去。然而,那股欢喜却如潮水般在心头翻涌,让他几乎无法自持。
    等太监念完之后,朝堂之上又再次陷入一片沸腾的争论之中,有保守派觉得朱楩越了规矩,擅自决策。
    那些激进派则认为麓川是朱楩打下来的,归属云南,那云南是朱楩的封地,他这么安排没问题。
    除了这两派还有一部分钻研派的,开始研究起朱楩这个政策的好坏。
    明朝初期,特别是洪武年间的朝堂氛围是非常压抑,像今天这样的场面可以说是头一次了,主要是这朱楩干的两件事都是可以名垂青史的大事了。
    朱元璋也今天也是格外高兴,毕竟自大明建国之后大部分的战斗都是针对北方的,两边有来有回各有胜负,像这样一场大胜已经很久没有过了,所以没太在意,任由朝臣们在下面争论
    朱楩信里的内容总结起来就是将麓川这一大块地方上,分散的部落集中起来,分成两块建立州府让他们自治,当然这个自治是相对的,只有民政上的,军事与司法上的由汉人来控制。但是这些麓川百姓都享有与大明百姓同样的待遇,不用成为战败后的大明奴隶,而是正儿八经的百姓,没有前朝那样的三六九等之分,不会因为他们是麓川人就比大明百姓低人一等。
    这两个州府分开来,一个在西面一个在南面,中间隔着的地方,朱楩打算从中原调百姓进去,建立新的州府或者行省,目前他已经派遣官员与军队去接管麓川已及迁移百姓了。
    朝堂上这保守派齐泰先站出来说到“陛下,岷王收复麓川的确大功一件,可这也是因为陛下福泽四海,百姓向往,如今岷王未经禀明就先斩后奏,实属大不敬。”
    以齐泰为首的几个官员纷纷站队出来附议,一直站在上面的朱允炆此时看不出有任何表情。
    一点都看不出有为国家版图扩大的喜悦,反而是透露出一些担忧,而齐泰等人此刻站出来不提朱楩功绩,反而揪着朱楩先斩后奏这事情,倒不是想让朱元璋治罪,而是想让朱元璋不赏。
    齐泰这些洪武后期提拔起来的官员,都是先太子朱标的岳父吕本当年作为考官时考中的学子,所以自然而然就成了吕本的门生,效忠的自然也就是太子,而非大明,太子薨逝后朱元璋本有立朱棣的意思,可最后还是在这些个人的推波助澜之下选择了朱允炆。
    他们一直最担心最忌惮的莫过于燕王朱棣,功勋太多,声望最高,而今朱元璋日渐年迈,朱允炆的影响力是大大不如这个藩王之首的
    可是如今,朱棣的威胁还没解除,又来了个比朱允炆还小上两岁的全能王爷,诗词、工巧、时政、军事,无不那手,且件件办的出人意料,一直在刷新历史,这就让支持朱允炆的这些官员有一种前面的浪花还未消减,后面又涨起新的巨浪,把朱允炆夹在中间有点不上不下的
    所以现在他们只能跳出来,目的就是想要阻止朱元璋给朱楩继续加封或者奖赏。
    郁新与任亨泰这两个老家伙此时倒是有些当起了缩头乌龟,不是他们不想出来替朱楩说话,而是齐泰他们的目的太过明显,朝堂之上没人看不出来,此刻帮朱楩说话那就是得罪太孙。
    除了这两个与朱楩交好的老家伙之外,还有一人也没有出来说话,那就是后军都督袁洪,不过也能理解,毕竟袁洪与朱楩是翁婿,此刻肯定是需要避嫌的。
    就在大家以为没人会出来说话的时候,一个穿着蓝色官服的官员站了出来“陛下,臣以为应论功行赏,论过处罚,方不失公允。”
    朱元璋笑了一声“这满朝官员都觉得岷王越矩,你却让朕论功行赏,论过处罚,你说说看。”
    蓝衣官员拱手行礼继续说到“回陛下,昔汉武帝命卫青北击匈奴,期间一小将军未做回禀,率领八百轻骑一路冲杀致敌后,生擒单于,封狼居胥。事后武帝大悦,夸赞小将扬我汉人军威,册封冠军侯,但也同时批评小将贪功冒进,罚俸半年。”
    官员说完,鸦雀无声,这个是汉武帝与霍去病的故事,主要表达的就是一个赏罚分明的故事
    朱元璋也沉默着不说话,过了会儿,见都没人开口,转头问朱允炆“太孙说说,这事儿怎么办?”
    朱允炆这心里有点难受,略不情愿的挤着微笑说到“回皇爷爷,孙儿认为夏主事所言甚是,只有赏罚分明,才能众人信服。”
    方才站出来说话的便是户部主事夏元吉,而朱允炆之所以这个时候支持夏元吉所说的论功行赏,也是因为朱元璋本来就是想听百官来表扬他儿子的,结果齐泰等人却找茬,方才跟着齐泰跳出来的这些人效忠谁不用猜都知道,朱元璋心里也跟明镜似的,让他来说看法就已经表明了态度
    朱楩,一定得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