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宋尚书的赏识
作者:乘风鹏本尊   臣本布衣,穿越就领俩媳妇最新章节     
    前朝开设的科举制度,哪怕是最低级的童生试,依旧要将试卷统一收到京城来。
    为的是震慑世家和学子,以免作弊之举。
    后来罢免那些前朝科举功名时,陛下有心留档,便将它们移交给了吏部管理。
    加上宋家在前朝,也是支持科举制度推行的清贵世家,放到吏部自然是出不了岔子。
    “宋爱卿,你可派人找到了林羽的试卷?”
    此时,动作虽慢,但已吃完碗中荔枝与凉糕的宋尚书,不紧不慢地把空碗放到桌子上。
    尔后,他站起来朝着李九鼎行了一礼,从袖口里掏出一卷略微发黄的绢纸。
    看到纸侧盖的前朝与大常两个印章红泥,李九鼎对着丞相哈哈一笑。
    指着宋尚书说道:“没想到他还随身带着林羽的试卷,看来丞相交代的事,宋爱卿是亲自去办了。”
    “陛下与丞相大人交代的事,臣不敢不尽心,但随身携带这份试卷,另有原因。”
    宋尚书卖了个关子,双手将试卷递上前。
    本来恢复一件前朝童生的小事,若非糖方一事,李九鼎根本不会在意区区一介农夫。
    可宋尚书这样的举动,却让他颇为惊讶。
    身为皇帝哪有亲自过目童生试卷的道理?
    只有中举人考进士时,皇帝才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学子的试卷。
    而童生到举人,中间还隔着个秀才呢!
    李九鼎一边接过试卷,一边好奇的试探:“难道此人才华横溢,宋爱卿早就认识?”
    他记得宋爱卿的儿子就在蜀中的锦江书院就读。
    说不定这个林羽与宋家有渊源。
    谁知,宋尚书摇摇头,坦然回答:“臣不认识林羽此人,但陛下看完试卷,便知臣为何随身带着它。”
    看来试卷上的内容,不是让宋尚书觉得烂到不能给皇帝一个面子,重还林羽功名。
    便是写得极好,才有此一举。
    李九鼎展开试卷。
    童生试的题目,无外乎考的是当地时政,抒发自己的见解。
    大多学子都会选择歌功颂德,再写一些看上去文采极好,但实际上没有半点用途的建议。
    “……旌阳乱民不减反增,在于税收剥削之繁重,在于山险路僻之内耗,想致富,先修路,再减免赋税。”
    “路通商达,则增加民工收益,从而人口增长,带动旌阳发展壮大,虽减免赋税,但总量会保持增长。”
    “除通路引进外来商户,还可深挖当地特产,走进来运出去,若成典范,必解蜀地物丰而民贫之困……”
    尽管没看具体的试题为何,但李九鼎光看答案就已猜到,这是以当年益州暴民四起为考题,请学子作答解决方法。
    想致富,先修路。
    这与李九鼎如今大力支持蓉州修路的举措,不谋而合。
    “虽说这个建议只写了一个大方向,但对于生于山村未走出蜀地的学子来讲,他的眼光长远,见识不凡。”
    李九鼎因字迹潦草,只匆匆扫了一眼试卷全篇的内容,便将它重新收好,对着众臣笑道。
    “看来就算朕不恢复他的功名,各县恢复三甲功名的名额里,也有他的一份。”
    “回陛下,臣特意将试卷带在身上,就是因为,林羽并未在旌阳三甲名列里,甚至因为当年考场闹事牵连,险些被除名,勉强成了童生。”
    宋尚书见众人面露八卦之色。
    趁着他们食凉糕,也把当年考场闹事,林羽原本写好的试卷沾了墨,仓促复写一份的事说了。
    话落,李九鼎再次展开试卷看了看。
    “难怪字迹潦草,原来不是年少轻狂,而是事出有因。”
    “林羽的字在旌阳学子之间,算是一绝。”宋尚书说着,又从袖子里掏出一本手抄书,再次递到李九鼎的面前。
    李九鼎顿时惊奇的问:“朕见试卷封条上写着,林羽考试时才十五,难道他当时便出书了?”
    “非也,这是他抄录的书籍,正巧臣的一位老掌柜把它当作礼物,送给家中孙儿,臣便替孙儿收录了起来。”
    当年宋尚书事务繁忙,也没把此事往心里去。
    认为此子的字如此之好,假以时日,定能在文坛独树一帜。
    多年过去,连林羽的名字都忘记了。
    未曾想,丞相让他找试卷,看到字体有相似之处,又想到家中老掌柜这几年就在旌阳主事。
    才知道当年被他赏识的学子林羽,竟是与江家合作制糖的林羽!
    李九鼎翻开抄录的书本,一打眼便连连点头称赞。
    “字体骨瘦而有力,外形飘逸却规矩,这种字体朕还是第一次见,他已写出了精髓,必定是原创,有才!确实有才!”
    试卷做得好,字也写得好。
    宫宴上,长乐临摹的诗帖徒有其形没有其韵,见到原稿方知此子的字,竟如此之好。
    尽管不在三甲之列,但李九鼎见宋尚书如此赏识,他顺势而为。
    “朕便为他开个特例,加入旌阳县放还功名之列,希望假以时日,朕能在殿试上,亲眼看他挥毫泼墨,指点江山。”
    宋尚书想到旌阳三甲之列还有吴家子弟,以及他特意调取的吴永的试卷。
    最终还是没有把这个笑话,讲给陛下和众臣听。
    林羽与江家关系匪浅,而江家与吴家刚为皇商之争打完擂台。
    他举荐林羽,纯粹是赏识林羽的才华。
    若说出吴永一事,只怕陛下会想得太多,以为宋家与江家拉帮结派,反倒会浪费掉这个人才。
    李九鼎决定完这件在他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忽地呵呵一笑。
    “蜀地多才子,朕记得宋爱卿的老小,在锦江书院跟着教导朕的杜大儒学了好几年了,不知何时回京为朕效力?”
    提及宋徽之,刚才还稳如老狗的宋尚书,老脸一热。
    “犬子无状,学识没有增加多少,只顾着修习诗词之道了。”
    “哈哈,世间道路无数条,你家老小能把诗词之道走到极致也能青史留名,也算是扬我大常国威。”
    宋尚书局促地咧了咧嘴,没有接下这个话茬。
    以诗词之道在青史上留名?
    他觉得徽之还是走科举大道更容易一些。
    陛下当众提起这件事,也不知是想对徽之追求长乐郡主有意见,还是想为两人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