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秧马歌序》
作者:乘风鹏本尊   臣本布衣,穿越就领俩媳妇最新章节     
    “三哥,要不你再仔细看看图纸?”
    林羽觉得他画的很清楚,没有那么抽象。
    尤其是使用的木材和弯曲的弧度,写得一清二楚,怎么能和木马玩具沾边呢?
    “要不我再看看?”
    石三哥见他有些急眼,只能捏着图纸,试图从线条字缝里看出不同来。
    谁知看了一遍又一遍,除了别人家的木马玩具为了节省木料,都是在左右两条腿上弄上一条弯木当翘板。
    而羽娃子弄了整整一扇木板以外,让底座没必要太稳以外。
    就是使用的木材不一样。
    “羽娃子,你这样安装一整扇木板太耗木材了。”
    石三哥指着图上面的底座部位,接着又用手指把整个图样画了个圈。
    “还有,制作木马玩具的木材用普通的木材就行,没必要非得选这种枣木和桐木,又贵又滑溜,孩子坐在上面容易栽跟头。”
    就算有钱任性,孩子的安全问题也马虎不得!
    林羽闻言,严重怀疑自己刚才的想法。
    看来两个业余的木匠,应该拼凑不出一双专业木匠的眼和手。
    “三哥,不如我们先按照图纸画的做出来?”
    人对于没见过的东西,缺乏一定的想象力。
    与其空手解释,不如做出来以后,再亲自验证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石三哥见他执意如此,倔脾气也上来了。
    “做就做,做完你就知道你画的这个木马,对孩子来说有多危险了。”
    本来就不是给孩子用的!
    林羽把吐槽咽回心里,埋头开始挑选合适的五金配件。
    当他挑完一整套需要使用的配件,石三哥已将骑坐的板凳拼凑出了形状,凿好了对接口。
    只等着使用五金连接。
    “老爷,五金木材店的伙计,说你买的材料全部送完了。”
    由于买的材料较多,只能分批次运达。
    林羽派了专人盯着这件事,剩下的只要看完账簿对上票据数量,他只剩下给钱了。
    “三哥,板凳你来做,我去结账。”
    “小意思。”
    对于农户人来说,做条板凳是手到擒来的事。
    哪怕这条板凳的中间板子是弯曲的,但枣木韧性大,只需要使用巧劲,再加以其他工具和烧火冷却,慢慢掰弯。
    剩下的钉钉子,基本是有手就用的事。
    等林羽结完账回来,一条弯面板凳已经做好了。
    石三哥正在研究如何让底部的桐木与板凳弯面的弧度达成一致。
    这样一来,四根板凳腿固定在上面,才能更加稳妥。
    “既然羽娃子你一定要做这样的木马,我只能让它少翻车。”
    “谢谢三哥。”
    但并不需要考虑得太多,毕竟板凳的高度只有半米,别说成人了,连十岁出头的孩子都能用双腿来支撑。
    稳当一些是可以,没必要太严丝合缝。
    “三哥,我们合力把底板弄弯。”
    “好。”
    石三哥先将他做的那条板凳的四根腿,摁进土里留下印迹。
    接着把底板放到印迹旁,对比着四条腿的位置,还有板凳坐面的弧度,指挥着林羽用力的程度。
    整张底板只有一米长、六十公分宽。
    两个成年男子合力之下,只要技巧与火候足够,很容易控制它们的弯曲程度。
    不消一刻钟,一张贴合凳面的底部弯板,被石三哥踩在脚下当跷跷板一样,上面晃悠起来。
    “三哥,剩下的钉钉子我自己来就行。”
    林羽麻利地把钉子钉好,仔细打量着这个世界第一件,种植水稻时,可以促进插秧拔秧的工具,心里满是自豪与成就感。
    而石三哥则在他钉完钉子后,不等他提议,一屁股坐到板凳上面。
    他这才发现,板凳设计的弯曲程度,比他骑过的木马要平缓,所以翘动的幅度不大,并没有翻车的危险。
    只是,当他两只手在半空中抓了抓,什么也没抓到时,顿时眉头紧锁。
    “羽娃子,你的图纸上怎么没有马脖子呢?”
    光靠一个板凳翘来翘去,小孩子连个抓抱的助力都没有,很容易从板凳上冲出去,摔到底板上面。
    尽管底板是个船形,冲下去能兜底。
    可撞到木头上,对于娇嫩的小娃儿来说,还是会一撞一头包。
    林羽无奈地翻了个白眼,一把将石三哥从板凳上推下来。
    半米高的距离,双腿站地还真不好推,他只能指着不远处新开垦的荒田。
    “走,三哥,我带你去玩好玩儿的。”
    “你要在田里玩木马?”
    石三哥一头雾水地站起来,把底板倒扣在身上,扛着他心里的木马玩具,跟上了林羽的脚步。
    林羽来到用犁翻过一尺深的荒田里,顺便又看了一眼村里坡道沿途的水田。
    此时的水田里,只有一块块的秧苗泛着翠绿色,剩下没有育苗的田地,则灌着水养着田。
    再过十来天,等到秧苗长好,气温平稳下来,就到了拔秧苗插秧苗的时候。
    由于以前的经济重心都在北方,连如今新建朝的大常也不例外,南方种植稻谷的人并不多,插秧法问世不过几百年。
    所以拔秧插秧还是纯靠人力手工,这也是种植稻谷最耗时耗力的阶段。
    基本上一斤米十文钱,三四文都是这个阶段的人力钱。
    “羽娃子,这块地平坦,要不我把木马放这里?”
    “不要平坦的地方,我先把山泉水放进来灌灌地,等有了水,你就知道它怎么用了。”
    石林村的水源丰富,既有天然适合酿制重碧酒的泉水,又有自千年前修渠引流而来的河水。
    只要能够有效地提高劳动率、减少劳动量,不光能带领蜀地平原农户们的日渐富庶。
    还能够让可以种植稻田的地方的人们,多吃一顿饭也不是奢望。
    对于寻常的农夫来讲,荒地开垦不难,种植也不困难,但付出与回报成正比才是耕地无法增加的根本原因。
    “我暂时不能促进粮食亩产增量,但我可以利用工具让大家拓展耕地面积。”
    只要有水有地就能种植稻谷,一个人靠着廉价工具即能种植几亩地,还愁大常粮价狂飙吗?
    林羽看着哗哗流淌进新开垦耕地里的水流,淹没放到土里的工具底板。
    眼前已然浮现出了未来三哥骑在上面行驶在水田里,拔秧插秧,动作快如激流的画面。
    想当年苏轼一定也是拥有和他此时一样的激动又自豪的心情,才会写下《秧马歌序》,推广秧马这种工具的。
    “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
    “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梧为背,欲其轻,腹如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
    “系束藁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
    大常农业,即将站在一个新的起点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