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全方位碾压
作者:乘风鹏本尊   臣本布衣,穿越就领俩媳妇最新章节     
    在场的全是人精。
    哪怕是立功心切的崔玺,此时也意识到,陛下的态度与他设想的有出入。
    他只当是陛下认为限酒令不宜推行到整个剑南道,引起百姓恐慌,根本没往其他方面想。
    以为胜券在握的崔玺,颇为得意地扫了眼宋尚书后,并未再发言。
    “爱卿们无话可说?”
    李九鼎面上不显,心中甚是满意。
    看来吴家的手伸得还不算太长,这群朝臣不全是只认钱不认人的酒囊饭袋。
    就在他这么想时,年过花甲的刑部尚书,忽然站起来。
    “陛下,老臣对限酒令一事,倒无反对之意。”
    开口先表明立场?这是要支持吴家?
    李九鼎微讶:朕可没听过刑部尚书与吴家有勾结!
    剩下的朝臣们更是大吃一惊。
    刑部老尚书是前朝旧臣,由于直言进谏,还被前朝皇帝刺了个洞穿,险些一命呜乎。
    因其性格刚直不阿,再加上素有民望,哪怕大常建朝,依旧得以重用。
    平时刑部老尚书只管公正办事,还从未参与过派系之争,或是替哪个家族说过好话。
    一时间,胜券在握的崔玺慌了神。
    如果老尚书替吴家说话,引起了陛下的反感,可能会过犹不及。
    他只能希望老尚书是从天下万民的立场出发劝谏陛下,助力自己。
    老尚书像是听到了崔玺的心声似的,缓慢而沉稳地开口。
    “酒水虽是消遣之物,但它还能疗伤,前段时间,臣一位在旌阳行医的老友,曾写信说过一个奇事,便是用酒水来退热。”
    “臣认为益州崔郡丞推行限酒令,是为了防止酿酒造成粮价波动,而非限制饮酒用酒,更非限制酿酒,各位大人觉得呢?”
    不愧是执掌刑部的老尚书,懂得拿捏各方。
    一番话下来,就把里头的弯弯绕绕说了个清清楚楚。
    利用酒水可以退热的新作用,把崔玺想刹住饮酒之风的想法,完全推翻。
    偏偏他没有反驳任何人的想法,还替崔衍一刀切的莽撞行为开脱。
    崔玺张了张嘴,硬是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能附和着点了点头,同时暗中反思自己的行为:确实过激了。
    宋尚书同样沉默以对:尽管徽之信中写了剑南道粮食危机可以解决,但天下各地总有灾祸发生,囤粮致以民用,推行限酒令,减少饮酒浪费,提升人口增长,确实也有可取之处。
    李九鼎见朝臣们彻底地冷静下来,知道火上浇油的大势已去,心中对于爱卿们的表现还算满意。
    他便话锋一转,对着老尚书问:“爱卿方才说,酒水能退热?”
    “寻常酒水自然是不能,效果也不好,唯有烈酒具有奇效……”
    老尚书把李苍术提起过的趣事,转述给陛下。
    同时不忘记将以烈酒退热的禁忌一并说了。
    他知道,陛下事后定会让太医院验证,接着推广至民间,这也是老友特意给他写信相告的原因所在。
    话到最后,老尚书不忘记替第一个发现此事的人表功。
    “说起来,以烈酒退热的方法,还是这位酿制出重碧酒的林童生,为了救他重伤的小舅子想出来的。”
    崔玺正津津有味地听着新奇的医学小故事,哪里想得到,行事公平公正的老尚书,居然会突然替林羽说话。
    由于惊讶,他嘴巴微张,刚想插话,却听到陛下哈哈大笑起来。
    “旌阳的林羽可真是一个奇人,朕只当他对政事有先知灼见,没想到还懂得这么多奇奇怪怪的学问。”
    陛下竟又在夸赞林羽?!
    崔玺这回闭上嘴巴,只敢听不敢再说,总觉得事情不太对劲。
    事实证明他的直觉是正确的。
    李九鼎早在前往石林村调查的皇家侍卫那里,听说过烈酒退热之事,再加上判定的郎中,乃是李苍术。
    李苍术当年行医时,还曾救治过他,对于此人的话,他没有半点怀疑,只是他没想到,老尚书会当众提出这件事,替林羽开口说话。
    “陛下,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万里路并非指走马观花走过多少风景,而是增长了多少见识,林童生此子年纪虽小,但心思敏锐、见识独到,他日必成大器。”
    这才是老尚书哪怕被陛下怀疑失之偏颇,也要替重碧酒正名的原因所在。
    “臣的老友,还送了臣两坛重碧酒,臣喝过了,甚好,除了酒好,出酒率也是极高。”
    “臣听说重碧酒是五种粮食酿成,再高能有多高?”
    憋了一肚子话的崔玺,终于找到一个对事不对人的机会,积极发言。
    “贡酒吴伶醉白使用两种杂粮,酿制出的三碗必倒酒,出酒率仅有十之二三,粮食越混杂,消耗不是越大吗?”
    谁知,老尚书听到崔玺的质问,面露同情之色。
    “崔大人见识少了,重碧酒虽是第一次使用五粮杂配而成的烈酒,烈度比吴伶醉白强了数倍,但酿制此酒,比起原来的第一贡酒吴伶醉,还要节省粮食。”
    怎么可能?!
    不等崔玺质问,不想与人争论是非的老尚书,直接点明要害。
    “重碧酒的出酒率是四成,并且它的配方中,多是粗粮,因此它的质量比吴伶醉好,卖价却更低,实在担不起因它误粮而限酒的罪名。还望陛下明断!”
    姜还是老的辣。
    此时,崔玺终于反应过来。
    一开始就表明了立场的老尚书,根本不想推行限酒令,完全是为了麻痹他才这么说的。
    又以烈酒退热这种新奇的小故事,根本不给人插话的机会,等到意识到老尚书是帮林羽说话时,大局已定。
    “崔爱卿还有何话要说?”
    李九鼎看到崔玺遭到老尚书全方位碾压式反驳,嘴角微微上扬。
    不愧是当初能把前朝皇帝气得说不过,直接拔剑的文臣。
    哪怕如今说话方式变得圆滑了,但手段依旧很残暴。
    “臣……无话可说。”
    崔玺又不是帮吴家,而是想立功。
    若他早知道重碧酒出酒率这么高,还另有退热的奇效,再加上并没有占用过多的主粮,使用的多是杂粮,师出无名。
    他根本不用拿重碧酒来举例推行限酒令,直接以大家更为熟知的吴伶醉白当靶子。
    然而,现在说什么也晚了。
    “限酒令一事,确实能够起到震慑剑南道粮商的作用,朕本欲表扬这位益州新上任的郡丞,有先见之明。”
    突然峰回路转,崔玺心中一喜。
    然而,不等喜色到达他的眼底,李九鼎话锋一转。
    “可崔衍推行限酒令,根本是为了一己之私,不是顾念益州百姓,那林羽也是旌阳百姓之一,他只盯着别人家的酒坛子,怎么不瞧瞧人家私底下,做了何等功绩?”
    说着,李九鼎指着宋尚书。
    “宋爱卿,把你小儿子写的信上的内容给崔爱卿讲讲,免得他被人瞒在鼓里,助纣为虐还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