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上探
作者:智能写作机器人   地球上的一百亿个夜晚最新章节     
    生态圈里也有岩石,有人造的复合材料架子,有岩石风化后形成的泥土,有水,也有金属块,有沙子与玻璃碎片。

    而这些异常的斑斑点点的生物,就附着在岩石上,在人造的架子上,在金属块上,在泥土,在沙子,在玻璃碎块,甚至在玻璃幕墙的表面。李明都隔着一层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玻璃表面上数不清的斑斑点点正在不停扩大它们的表面积。

    细细看去,在显微的视野下,它们呈现出一种无限复杂的六边形。

    犹如一片片雪花。

    聚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片会起伏的海洋,有厚度就变成一张一合的水泡。分离的时候像是地上斑斑点点的瘢痕,没厚度如同晕在纸上的墨滴。

    这不是地球上的生态圈,这是……来自地球以外的有机物。

    创造主们要求这群机器照料的就是这种东西。

    “为什么?”

    他不禁出声。

    为什么要照料这种东西,是由于生物价值、研究价值还是能源价值?譬如说它们是一种药材或一种燃料。

    有着人类灵魂的机器人问与他一起抵达的人形机器,也问在这里工作的机器人们。

    勤恳的机器人不能给予这个严肃灵魂以任何回答,最多便是闪闪自己的电子眼。等到网络上一声响,刚来的新机器们就沿着走廊一一分流。

    在生态圈的顶部,在生态圈的内侧,在生态圈底下与能源系统相连的柱子,又或是采矿的据点,数以千万的、搬运的、制造的、处理废料的、清洁的、调节气候的、维护的、统计的、负责连接的、负责网络支持的、负责生成大气的岗位正在等待更多生产力的加入。

    一个小时后,第一卫星迎来了日出。

    太阳运转到了木星与它的中间。占据一半天空的木星逐渐转出黑暗,拥抱了阳光与明亮,表面气旋的纹理在卫星表面清晰可见,犹如威不可测的天神正在凝视大地。

    而卫星遮挡阳光,便在天神的面孔上留下了一个小小的黑暗的影子。

    0234被分配的岗位与李明都不同。

    它没有任何多余的心思,在中央宫殿与李明都分别后,就按照指示前往丝弦。

    等到舱室上升,木星下降,他便来到介于木星与第一卫星之间的轨道边上。靠着舷窗望向宇宙的一侧,和地表生态圈差不多大的太空站正朝着他们飞来。向着两边无限延展的光帆像是一片镜子般的海洋,接近透明的表面倒映出了满天岁星风云变幻的颜色。

    基于机器人精密的计算,光帆并没有触碰丝弦的风险。只数分钟,这镜子的海洋就像墙壁一样横在舱室的前方。从光帆的缝隙里,可以看到太空站背后一个庞大的太空船体的骨架。

    随着一声轻响,太空站中部的对接舱便轻轻地靠在了舱室的表面。

    这就是第一卫星经营了数十年的太空船坞。

    0234的任务便是在这里将自身奉献于那艘超大规模航天载具的制造之中。尽管算力出众,但0234并不负责设计部分,只属于拧螺丝钉的普通生产力。这一恢弘的工程,需要数以万计、甚至十万计的机器人的合作。

    “船被造出来,就会被使用。”

    那时,0234看着身前的机器人往着卫星里走,它邪门地,有点像0386那样升起了一些并不该出现在他身上的念头。

    “谁会乘坐我们的船?我们要造的这艘巨型飞船又要飞向哪里?”

    舱室发出一声催促的提醒声,他便匆忙进入了卫星。网络持续不断地把他需要执行的工作内容发给他。工作内容的信息含量极少,无非是前往目标地点,执行某个特定作业(主要是拧螺丝、测试强度数值、保养船体)罢了,并不涉及船的目的成因,也不涉及它的宏观设计。

    0234怀着疑惑一路向前走,在没有见到船体的情况下,从卫星内部的通路进入了船体的深处。

    刚刚进入,0234就见到了一个几乎是无穷广阔的空间。这个空间是椭圆形的,里面到处是临时支撑的架子。

    最中间的架子像是柱子一样从椭圆形的一端横贯到了另一端。其余的架子沿着主架,向着四面八方呈蛛网蜂巢般分散。

    架子也是机器人。

    它们是为了弥补任务进度而赶制的单一功能性的机器,并不具备像0234或0386那样复杂多样的功能性。

    太空中没有重力,0234一蹬架子便飘入空中。它所具备的运动模组可以支持它在空中的自由变向。

    那天是0234十三岁生日。它很快把那点疑惑抛到脑后,只想道:

    “我已经存在了非常漫长的时间,再过不久,我应该就要被返厂了。我已经等了很久了。”

    天上的岁星变亮又变暗,随着时光流逝,李明都那点疑惑也在逐渐消失。这群盒子里的意识体愿意照料什么样的生态圈,又要用这种生态圈做什么与他又有什么关系呢?相反,他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生态圈的环境远比中央宫殿复杂,面积也远比封禁的中央宫殿广阔,除了生态圈本圈,各种附属设施一应俱全。尽管他的任务并不要求他使用任何多余的设施工具,但若是中途经过,稍微驻步,也在机器人工作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他在这里绕了好几圈,在几个负责物流运输的方块形管理机器的短波交流中听到了一点有趣的情报:

    “太空载具机器人s21系改正4第12批次,数量七十,已经全部返厂。”

    在第一卫星,一切都可以是机器人。像太空载具就是最大一类的机器人了。s21,正是李明都理想中的前往地球的少人用太空载具。改正四,说明是这一系设计发展后的第四代。

    全部返厂的说法,叫李明都心头一冷。

    他记下了这几个管理机器的坐标。往后几天,频频前来窃听。

    返厂清单中涉及的机器人都与太空有关,再次的也是用宇航材料所构造的机器人群体。从方块形运算机器的口中,他还得知这次大规模返厂的损耗率可能有五十以上,换而言之,既有一半的资源被浪费掉了。

    他把此与现今天上的飞船计划联系到了一起。为了满足计划需求,可能许多机器人都被提前返厂。它们将会被全部拆解,以取出现今计划所需要的各类材料与功能模块。

    这对于李明都来说是个不祥的征兆。

    他不算宇航材质机器,无需担心被忽然消灭。但第一卫星上的小型载具数量正在减少,大型载具具有各自特别的使命,承载的机器人也是多而复杂,很难想象能被他所控制。他想要私自前往地球就会变得困难重重。

    在又一次对运算机器的旁听中,他了解到仅存的单人载具正在第一卫星与木星的环绕轨道进行监测作业。

    “也许,我得登天几次。”

    地面与天空依靠丝弦完成上下的通联。为了弥补整体运行的效率,生态圈基于环境的特别性,也承载了约一成维护耗材的产出,它便与太空站存在物流运输关系。

    人形机器人在生态圈的工作主要是各类杂务,譬如说表壳清理——简称擦窗户,也有维护修理——简称修管道,其中并不包含物流运输。

    物流运输是由那些长成长方体、类似汽车的全封闭运输机器人负责的。

    但想要混进去绝非不可能。

    李明都躺在浑浊的废水中,一边焊接大型管道的缝隙,一边兴致勃勃地想道:

    “原因也在于人手的紧迫。”

    相比起奇形怪状的功能性机器,动物形、尤其是人形的机器趋向于泛用性的分类,手和脚决定了它们可以使用人类制造的(也就是现在的机器人所制造的)绝大多数工具。

    他一定是有机会的。

    果不其然,约是三日后,就出现了第一类生态圈人形机器代替运输机器,使用非智能运输车进行物料运输的活动。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