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新的局势
作者:荣耀与忠诚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最新章节     
    楼武反而问道:“父亲的意思是应该去吗?”
    讲道理,楼武将会是韩厥的女婿,女婿去丈人的军团服役,于当代是一种很常见的事情。
    楼令好几次服役都是去旬氏能够掌控的军团,得到了足够的保驾护航。
    只不过,韩厥除了对赵武表现得比较溺爱之外,对待儿子、族人只能说正常,与外人相处模式则是秉承公事公办的态度。
    讲事实,身处高位愿意公事公办,才是最正确的掌权方式。
    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韩厥没有少往自家扒拉好处!
    一边往自己扒拉好处,一边表现出公事公办的态度,偏偏韩厥懂得名声的经营,委实是获得了不小的名望。
    当前各个掌权者,他们其实都会往自己家扒拉好处,只是多数人并未干“又当又立”的操作,乃至于一点都不加掩饰。
    这样楼令明白了一件事情,结合韩氏一直在经营善射的名声,认为韩氏掌握了某种程度的人设经营学。
    那么,韩厥会用什么态度来对待未来女婿楼武呢?
    能够肯定的事情,韩厥的“真爱”是赵武,不会分多少“爱”给楼武,乃至于会用非常严格的标准来要求楼武。
    有了那些心理准备的楼令,他并不觉得会是坏事。
    “可以去。”楼令说道。
    楼武立刻一副高兴的模样,说道:“那明年我就去。”
    楼小白看着一脸高兴的楼武,心里苦笑:“我这个傻弟弟啊!”
    作为大哥的楼小白在思考要不要提醒弟弟一下,想了想还是决定不提醒了。
    韩厥会严格要求楼武不是坏事,乃至于故意刁难,只要楼武没有生命危险或不致使残疾,吃上一些亏对楼氏和楼武都是好事。
    起码能够让楼武知道自己在韩厥心目中的地位,是吧?
    那么,韩氏会让楼武死亡或残疾吗?
    一旦楼武真的死亡或残疾,不管是不是楼武命中有此劫,反正楼氏一定会调查,看调查的结论是什么,来采取应有的行动。
    回到一开始的话题,韩氏有让楼武携带弓箭手吗?
    楼武讲出了答案:“并没有特别提起。”
    没有特别强调?
    楼令多少是懂了。
    那是韩厥给楼氏一个选择的机会,愿意分享远程部队的战法,等于楼氏向韩氏服软的同时,双方的关系完全可以更亲密一些。
    直白点说就是韩厥没有死心,讨要的方法变得更为温和罢了。
    楼令不需要在这一件事情上做更多的权衡。
    直接点,楼令哪怕要服软,不可能以这种方式对韩氏服软。
    国家层面讲的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家族层面讲究的则是:知识不可以外传。
    掌握了远程攻击方式的楼氏,不用其它战法战术取得什么成就,仅仅依靠这一项本领就能够安身立命,乃至于可以“吃”几百年的红利。
    楼令手里是还握着其它的王牌,问题是东西再多也属于自己,凭什么送出去呢?
    身价几亿、几十亿、几百亿的人那么多,怎么不见他们拿出财产遇人就送?
    现在,楼氏遭到韩氏的施压就要将远程战法送出去。
    以后再施展出其它战法战术,有家族进行索要,难道也要送出去吗?
    事实上,楼氏这一次被韩氏施压就送出去,固然是让韩氏感到满意,同时也给楼氏贴上了软弱可欺的标签,以后自认有实力的家族都会欺上门了。
    同理,哪怕钱是大风刮来,送了一次之后,也怕一次次被打秋风。
    “不会给你弓箭手。”楼令说道。
    楼武可能没有意识到正在发生什么事情,怔怔地说道:“孩儿没有提到要弓箭手。”
    坐在旁边的楼小白暗自翻了一个白眼。
    当然,楼小白没有瞧不起楼武的意思,心里也清楚楼武为什么会表现得那么“单纯”。
    无非就是教育之下的产物。
    作为一个春秋时代的家族,一家之主安排子嗣和族人学习,过程中会植入一些观念。
    例如,族人必须效忠家主,对子嗣的要求更细和分工更明确。
    关于“我给的,你才能要;我没有给,你不能抢”这种观念,每一个一家之主都会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植入每一名子嗣的大脑。
    温情脉脉之类?小家庭才追求,主要也是能抢的就那么多,出乱子也会限定在很小的范围。
    大家族太有人情味的话,只会让一些人有了不该有的追求。
    历史上有着太多类似的例子,皇帝(一家之主)给了某子嗣不该有的希望,致使该子嗣的野心一再膨胀,发生子弑父或兄弟相残的事情,国家(家族)爆发了大乱,一乱波及的人可就多了。
    以为只有诸夏文明会那样教育?其他文明一样有,欧陆文明甚至研究出了更细化的子嗣教育方案。
    一直到现代,西方文明仍旧在采取“主次分明”的教育方案,大家族的子弟分工明确,平民阶层根据经济实力区分“精英教育”和“快乐教育”。
    事实上,在西汉之后,诸夏文明的皇室教育体系就“崩坏”了,不是其它什么的崩坏,特指在教育皇子方面趋于“公平化”,没有了春秋或战国时期那种明确的界线。
    所以了,当前时代不是只有楼令在搞区别对待,每一个家族(含公室)都对子嗣采取区别对待。这种教育方式是好是坏?看实际的情况,总体来说得到了应有的效果。
    出征归来的楼令倒是有打算回到封地,实际情况却是不允许。
    楼小白带着任务回去“太原”。
    相应的缴获以及战俘,一应被楼小白带了回去。
    在楼小白回去的途中,他将代表楼令巡视沿途封地的情况,随后等候楚国那边前来赎买战俘。
    楼氏有什么需要又是楚国能够提供的,楼小白需要尽快列出一个名单,等楚国那边来了人,再跟他们讨价还价。
    留在“新田”的楼令与楼武?
    楼令时不时需要参加一场高层会议,平常找机会与身份差不多的人社交。
    作为二代的楼武同样有自己的社交,大多是结伴外出狩猎。
    “大家族以及有早做准备的家族还撑得住,多数家族已经在破产边缘。我打算建议充分利用诸侯,用作干扰楚国,需要得到你的支持。”
    今天,智罃来到老楼家,与楼令闲聊一小会,提到了主题。
    “不好吗?”楼令说的事情是中小家族撑不住,大家族又能够展开盛宴。
    智罃瞪大眼睛看着楼令,说道:“好是好,可是太危险了!”
    那是实话。
    一个国家的中层崩坏太严重,怎么可能不是大影响。
    很多家族破产的话,大家族是能够再扩张,很现实的是大家族也要考虑能不能养得活。
    另外一点,太多家族破产,晋国绝对会内乱,双重难题爆发出来,国家一定要衰弱下去。
    智罃盯着楼令,非常严肃地说道:“吃肯定要吃,吃相不能太难看,也要顾及时局。”
    楼令立刻表现出受教的态度。
    这也是他们足够亲近,要不然智罃才不会教训楼令呢。
    “舅哥的意思是,一再召唤诸侯南下,不一定需要真的跟楚军大战,只是想用一再南下消耗诸侯与楚国的国力吧?”楼令逻辑清晰地问出来。
    智罃猛点头,欣慰地说道:“跟你商讨就是愉快。”
    那些想法智罃跟很多人说过,大多就是有听没有懂,搞得他都怀疑自己的口才了。
    楼令有些话必须问,也就问道:“上军佐的意思是?”
    智罃苦笑说道:“家主支持倒是支持,只是认为不该由旬氏来提。”
    这里有其原因。
    晋国不是派了一个申公巫臣去吴国吗?几年的时间过去,吴国之君一度称王,到现在对晋国也是爱搭不理的态度。
    仅仅是吴君寿梦称王这件事情,一搞就搞得提出扶持吴国方案的旬氏很难受。
    明明晋国是要扶持吴国,结果吴君寿梦称王,并且还无视晋国的好意,能不能视作是外交事故?那肯定能!
    所以是,旬氏已经摊上了大事,导致现任的旬氏之主中行偃不想再多事。
    楼令知道智罃过来寻求支持,只能是智罃并不放弃。
    “舅哥还找了谁?”楼令问道。
    智罃一脸苦涩地说道:“我拜访了中军佐和上军将。中军佐很赞同我的提议,但仅是赞同,不会正式表态;上军将的态度是,我玩得太过复杂,认为很难把控住局势,代表郤氏表态接受结果,但是不会掺和过程。”
    “计划很好,只是确实很难把控。”楼令心想。
    刚刚打完一场旷世大战,作为胜利方的晋国这边很难受,战败一方楚国又能够好受到哪里去?
    双方都能知道对方很难受,有这个结论作为前提,互相都不会放弃,认定咬牙撑过去就将获得最终的胜利。
    在那种想法的支撑下,晋国和楚国都不可能放弃继续采取动作,再艰难都会支撑到实在撑不下去的那一天。
    没有这种认知的话,晋国或楚国根本不配竞争天下霸主的宝座。
    “最重要的是齐国。只要齐国不出现问题,其他国家不是什么大问题。”智罃特地来找楼令,不光是要一个态度,主要是楼氏负责与齐国进行邦交。
    楼令正色说道:“我会严密监视齐国,必要的时候会亲自过去。”
    “刚打赢一场大型战役,结果害怕诸侯,我们到底是赢了还是没有赢。”智罃的这种表态,其实也是晋国君臣当前的心态。
    这个就是惨胜带来的不自信了。
    归纳一下。
    智罃有一个提议,想要一再召唤诸侯出兵,与晋国组成联军一再南下,逼迫楚国出兵北上。
    在那个提议中,智罃的意思是能不跟楚军交战,不用一次次真的开打。
    主要目的是,一次次勾引楚国出兵,消耗楚国的国力。
    楼令第一次听智罃阐述的时候,脑子里总是有什么要浮现,偏偏一次次没有成功“浮现”出来。
    了解历史的人,能够知道那是晋国的“三驾疲楚”国策,确确实实就是由智罃提议并力主执行。
    当前的晋国,另一个应对方案占了主流,也就是继续与楚国硬碰硬地大打特打。
    坚持正面硬打的是晋君寿曼和栾书、郤锜,其余人没有在正式场合明确表达态度。
    晋君寿曼希望继续正面交战,可能是认为打赢了一场大型战役,认定楚国不是晋国的对手,自然希望光明正大击败楚国,同时一再消耗卿位家族的实力。
    栾书的想法是什么比较难猜,可能是想要正大光明获取天下霸主的宝座,也许是不希望旬氏来主导晋国的未来。
    郤锜?他极可能就是嫌麻烦。
    送走了智罃的楼令更陷入很长时间的沉思。
    无论是从国家层次考虑,还是从家族需要定论,楼令得出的结论是:必须支持智罃的方案。
    楼氏是晋国的一个家族,以实力定论,反正不是哪一个家族随随便便能够端上桌了。
    问题出现在哪里?楼氏实力膨胀得太快,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消化。
    那样子的前提之下,便是有再多的家族破产,楼氏可以一再吸纳,讲实话就是风险会极大。
    直接说就是,到时候是楼氏会被搞得派系丛生,导致外人看着很强,实际上一推就倒。
    这样一来的话,智罃所提的方案,无论对晋国或是楼氏来说,真的才是最佳。
    今天,楼令得到召唤前往宫城。
    “子反自杀了。”郤至看到楼令,讲出这个消息。
    其实,关于子反自杀的消息,楼令在半个月前就已经收到,只是他没有对外人讲过。
    楼氏在列国都有安排人收集消息。
    太过重要的消息肯定不好知晓,一般是在各国都城的食肆之内听人议论,觉得有价值就传回家族。
    需要特别打探消息?自然依靠平时砸钱交朋友,只是很难刻意打听到某个国家的核心机密,一般只有对方说漏了才可以知晓。
    事实是什么?光凭砸钱能够触碰到的阶级不可能太高,原因是当前并非一切向钱看的时代。
    在当下,有爵位是个贵族才有进入贵族交际圈的资格,再怎么有钱,其实在贵族眼中只是待宰的羔羊。
    当然,不是贵族的话,压根就没有私人财产,何来有钱一说?
    所以了,什么安插间谍收集情报之类,不是贵族很难收集到层次太高的情报,想要层次足够就别想隐瞒来历。
    最为简单的例子……
    是个贵族,对吧?
    然后,是哪一个国家贵族呢?
    来历都说不明白,没有相关的证据,张嘴说什么就是什么啊。
    到了现代想当面骗人,起码要有一身好行头,再开一辆好车,展现出一定的实力,不然谁愿意搭理?
    楼令总是会先人一步收到各种消息,由于是安排人收集特别的关系,自然是不好讲出来。
    要不然的话,别人就该思考楼令那么做是为什么,怀疑自己身边有没有被安插人手了。
    楼令当然会国内外都进行布置,只是在他这一代效果会相当有限。
    那是有外人投奔,几乎不可能获得太高的职位,起码要花费两代人才可能得到重用。
    毕竟,每一个家族都是一大帮族人,有着跟了好几代的家臣,一个职位一个坑,族人与家臣的竞争够激烈,哪里轮得到刚来的新人。
    “楚国有败军杀将的传统。”楼令提到这个。
    楚国确实有那种传统,只是并非失败一次,主将就必须自杀,看某人羞耻心与当世舆论的情况吧。
    郤至“呵呵”笑了几声,说道:“听说是子反喝酒误事,遭到子重的责难才自杀。”
    说来也是啊?
    楚君审才是“赭丘之战”的最高统帅,子反是三支军团的主将之一。
    论身份地位,子反还在子重之下,真需要有人为战败承担责任,轮不到子反来承担。
    楚君审当然不会自杀。
    子重肯定也想好好活着。
    偏偏需要有人来承担战败的责任,遇到子反宿醉不参加会议,不是自己跳了出来吗?
    楼令笑着说道:“这样说来,楚国有得乱。”
    郤至愣了一下,反应过来,道:“细说。”
    有什么需要细说的吗?
    楚君审之下就是作为令尹的子重,对吧?
    子重不想承担战败的责任,恰好子反醉酒,不是最好的替罪羊嘛。
    别说楚君审可是被射瞎了一只眼睛了。
    子重斥责了子反,看子反后面自杀,不用猜也知道话说得很重。
    死掉的子反可能是死于羞愧,一时间冲动就自杀。
    子反是一家之主,他有自己的家族,族内该有多少人,总有人会往子重逼死子反的方向想。
    那样一来,子反的家族怎么肯定不找子重讨要说法,拿不到满意的说法,不是还有施以武力讨公道的这一个选项吗?
    郤至赞同地说道:“自杀不算完,家族也会被惩罚。你说得对,仅仅是想要降低处罚,子反的族人都需要找子重讨个说法。”
    一直坐在一侧旁听的郤犨开口说道:“这么看,楚国出兵的可能性极小。”
    郤至几乎没有过脑子,说道:“那样说,明年出兵南下会很占便宜啊!”
    楼令犹豫了一下,说道:“楚国会出兵的。”
    郤至露出不解的表情。
    “即便是楚国会乱,大概是两三年之后的事情。”郤犨说道。
    楚国现在面临极大的外部压力,子反的家族想内战,说不定被楚君审联合其余家族灭掉。
    所以,只要子反的继承人脑子够清醒,不会立刻对子重发难。
    郤犨又对郤至说道:“你是不是忘记今天的议题是什么了?”
    郤至一拍自己的额头,说道:“我还真给忘了。”
    什么议题?
    类似的话题,晋国已经讨论了几次,讲的是晋国近年来一再对外用兵,国内也发生了几次动荡,大多数家族的府库几乎快被折腾空了。
    今年,晋国四个军团齐出,固然是打赢了楚军,可是取得的收获并不足以填补消耗。
    一些有话语权的中等家族齐齐叫苦,实力弱一些的卿位家族附和,现实在逼迫晋国高层必须想出一个适用的方案。
    他们几个人凑堆聊着聊着,有宦官来提醒晋君寿曼将要到来,只能是各归各的座位。
    大概是晋君寿曼早就到了,站在走廊等着众人落座。
    结果是所有人各归本座,晋君寿曼迈步走了进来。
    所有人刚坐下又站起来,朝晋君寿曼行礼,齐声道:“拜见君上!”
    晋君寿曼一脸笑嘻嘻走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抬手晃了晃,说道:“诸位落座吧。”
    “寡人这一段日子听你们说来说去,听得有些烦了。”晋君寿曼收敛起脸上的笑意,一脸严肃地说道:“今天最好拿出决议,知道了吗?”
    栾书没有站起来,只是挺直腰杆,更加严肃地说道:“事关国策,哪能够不商讨详细,又怎么可以随意定论。”
    如果主意好拿,何必一再进行商讨?
    压根就是几个提议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赞同,才一直这么扯皮下来。
    “是寡人的意思不够明显吗?”晋君寿曼皱眉问道。
    栾书寸步不让地说道:“国策,不能轻忽。”
    为什么栾书的态度会这样强硬?原因当然是晋君寿曼近期又闹了幺蛾子。
    自认为统兵打赢“赭丘之战”的晋君寿曼近来很骄傲,一再试图拿回本该属于他的权柄,同时多次裁撤某人职位与安插自己的宠臣。
    以前是那些宠臣没有任何功劳,他们在下军服役有了履历,恰好这一次又打赢了关键性的战役,偏偏下军的功劳不可忽视,一下子就让晋君寿曼有了充分的理由进行赏赐。
    事先,栾书有了相关的心理准备,奈何作为臣子就是难以跟不讲道理的一国之君讲道理,导致栾书一退再退几乎快没有后退的余地了。
    自认为不能再退的栾书,肯定要用态度表达出来,多次硬顶晋君寿曼,搞得两人的关系变得比较紧张。
    因此可以猜测,晋君寿曼不是非要今天在国策上有定论,纯粹就是被栾书惹得万分恼火,用那种方式在展现权威。
    晋君寿曼站起来,吼似得:“再说一次,寡人今天就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