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群臣逼宫
作者:杨小笙   魂穿三国之何进大将军最新章节     
    眼见荀彧将高祖的话都搬了出来,何进只得目光扫向群臣之中,示意自己的小弟们继续发动攻势。
    “陛下!大司农此言差矣。”果然,这种为大佬助力的事自然都是小弟们抢着做的,此刻说话之人正是新任卫尉赵融。
    话说赵融当初在朝堂斗争激烈,大将军何进正需要更多助力之时主动投靠。
    何进如今大权在握,亦投桃报李以卫尉之职相托,使得赵融一步登上了九卿的高位。
    此刻的他不光是对何进心存感激,还正斗志高昂想要助力何进更近一步,将来也好跟着一起沾光,搏一个封妻荫子。
    只见他大步走出班列,不解地看了荀彧一眼后,朝着刘辩行礼说道“陛下,高祖曾诛灭暴秦,又平定各路诸侯而统一天下。彼时王朝初定,为安六国遗民与天下黎庶之心,保我大汉江山,高祖这才杀白马而盟誓。然盟誓又岂能与国法相混淆?从战国时起至我大汉今日,天下王室、诸侯背盟者不知几何,若死守盟誓而不顾现实,我大汉还在以鸿沟为界,与项楚分治天下,又岂有今日之大一统局面?以张良、陈平之大才,尚劝高祖毁盟击项,大司农荀彧虽富才名,可能比得张、刘二侯?今却以盟誓为由相劝陛下,实乃大谬!”
    正如他所言,盟誓本身就不具备法律效力,遵不遵守全看实力。
    历史上刘邦刚死,吕后就第一个站出来“推翻”了这一盟约,大封吕氏诸子,就连陈平、周勃亦得顺着她。
    如今朝臣们的才能或许比不上陈、周二人,但能立在这大殿之中的,又哪有几个蠢人,谁会真的拿几百年前的一句盟誓当回事?
    赵融今日为了反驳荀彧的言论,替自家大佬助力,不惜拿出刘邦私毁盟约袭击项羽来举例,就只差没有明着问刘辩说你刘氏高祖当老六还当得少了吗?
    一番言论也算是说出来群臣心声。
    然而大汉始终是以孝治天下,理虽是这么个理,谁都知道。
    可赵融以臣子身份质疑大汉先祖,多少还是会令他背上一些不忠不孝地负面名声。
    这一点,他自己亦十分清楚,只不过并不在意罢了。
    想他赵融以武人身份入仕,能有如今之地位全靠何进赏识,也正因如此,他亦被打上了魏公派的标签。
    他没有荀彧那样的家世,只有魏公好了,他们这些派系官员才能跟着一同获利,所以些许骂名又算得了什么呢?
    赵融甚至觉得,魏王都还不够,何进要是能当了皇帝才好,这样他赵融凭借这今日之功,也能水涨船高、封妻荫子。
    到时候他的后人就能比荀彧现在还要清高,还要了不起…
    当然,像他这样怀有“望主成龙”心态的官员还有很多,他们皆巴不得何进能越爬越高,因为只有更粗的大腿才能庇护更多人的利益。
    所以当赵融话音刚落,数十名朝臣就纷纷附和道“是啊,卫尉此言不差!”
    “就是,有功怎能不赏呢?”
    “大司农到底年轻了些,虽有才学,却哪比的了留侯?”
    “陛下,人君者当赏罚分明啊!”
    “魏公当封魏王啊…”
    赵融见状微微一笑,趁热打铁道“数百年来,沧海早已变桑田,至陛下登基时,大汉内有奸宦张让祸乱朝堂,外有十数万黄巾残党肆虐地方,彼时各州逃民无数,耕地荒芜、府库空虚,使我大汉国力衰颓。正是魏公受先帝之托,辅佐陛下,披荆斩棘,革除朝堂内外之祸乱根源、稳固局面,又屡创善政使我大汉钱粮富足、民心稳定。高祖当年何以能压服诸侯创立大汉基业?无他,用贤才、明赏罚而已,惜陈平乃楚国上卿、英布亦是项羽重将,高祖尚能封赏重用,今魏公乃陛下亲舅,如此匡扶社稷之功,陛下又岂能视而不见呢?”
    “是啊,请陛下广纳良言,加封魏公为王。”
    “卫尉言之有理,请陛下封魏公为王。”
    “臣请陛下封魏公为王!”
    “臣等请陛下封魏公为王!”
    眼见着赵融侃侃而谈,又有不少同僚出言相助,剩下的一些何派官员终于也“后知后觉”地纷纷发声,拿不了助力大佬的头功,这辅助之功却还是要努力争取一下的。
    一时间,朝堂之上过半的大臣都拜倒在刘辩面前向其施压,替魏公何进请封。
    “你们……你们!”刘辩原本还在为荀彧出面驳斥杨彪而窃喜,却没想到群臣们居然集体站在何进那边,一时间又惊又怒地说不出话来。
    “你们这是逼宫!你们…”荀彧也是没想到这么多人会附和赵融,见天子受到如此逼迫,他忍不住开口骂道。
    “荀彧!注意你的言辞!”杨彪位居三公,被荀彧当众驳斥本就有火,现在见到这一边倒的局势,抓住机会便怒斥起荀彧。
    “就是,我等为有功之臣请命,怎能受大司农如此污蔑!”
    “就是,陛下尚未开口,大司农怎可私扣罪名!”
    “朝堂之上,不过是各持己见罢了,大司农为何如此歹毒?”
    “荀彧污蔑辱骂同僚,请陛下严惩!”
    “臣请陛下治罪荀彧!”
    众人的火苗一下就被引到了荀彧身上,心想你算老几,你自己有今天都是靠着魏公赏识,现在不但不思回报,还要来指责我们?!
    “哈哈哈!哈哈哈哈!”荀彧见此状况,心中无尽悲凉。
    群臣紧逼、天子窘迫,而他身为汉臣却无能为力,只得悲痛骂道“尔等在朝为臣,食大汉俸禄,如今竟为了自身富贵,致忠义于不顾?!衮衮诸公,衮衮诸公!没想到尽是一群谄谀之辈、断脊之犬,无一骨节,无一骨节啊!”
    “荀彧!匹夫!竟敢出此恶语狂言!”
    “匹夫狂妄!”
    “大胆荀彧!”
    朝臣们被比作断脊之犬,一个两个皆面红耳赤地怒视荀彧,若非在这朝堂之上,只怕早已将其撕碎了。
    “陛下…陛下!”荀彧心中悲痛,根本不想搭理这群在他看来毫无气节的朝臣,而是苦苦哀求着刘辩,示意他不可封王。
    “陛下…”皇甫嵩、朱儁等老臣也紧张又无奈地看着刘辩。
    他们有心出言相助,可口舌之争本就不是他们强项,这些朝臣们七嘴八舌的,荀彧都辩不过,他二人又能如何?
    只得做好了准备,事急时必挡在刘辩身前,大不了以死殉国罢了。
    “哎…”刘辩心中长叹一口气,又是这样,又是这样逼朕!
    可当他偷偷望了一眼何进,却马上下定了决心。
    因为对方正目有精光地盯着他,从何进的表情与眼神,刘辩都看出了对方的决心。
    是啊,胳膊拧不过大腿,即便今日自己扛住了压力,执意不封何进为王,可过两日对方又寻一个理由,鼓动群臣对自己发动攻势又当如何?自己还能一直拒绝下去吗?
    再说若真拒绝的多了惹得何进不高兴,如今这皇城内外都是对方的人,天知道他会拿自己怎么样?
    刘辩现在对何进可是一丝的信任也没有。
    于是只能疲惫地说道“杨司空之言,朕…准了,魏公何进有大功于社稷,今日加封其为…为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