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帝国崛起
作者:大千飞雪   皇孙白手起家最新章节     
    刚攻克成都时,包括范硕、褚子清等人,普遍认为若要灭掉齐国,起码需十年时间,为此紫薇阁提出各种施政办法,用来养精蓄锐,积攒实力。
    然而他们很快发现,李昭压根没打算花太多时间去休养生息。
    对诸如科举之类的事情,兴致乏乏。
    夺取蜀地的次年,秦军就开启了东征。
    之后更是年年皆战,且一打就是好几个月,从成都一直杀到金陵。
    范硕每天一睁开眼,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哪里搞钱搞粮,以此来支撑秦军庞大的军费开销。
    有段时间,范硕整宿整宿的失眠,心中快要愁死了。
    慢慢的,包括范硕在内,很多秦国官员终于看明白了。
    李昭好战的本性,已经深入骨髓!
    即使统一天下,秦军也不会停止进军的步伐。
    至于草原上的东胡人,不管他们来不来,反正秦军是一定会去的。
    实际上不止李昭一人,不少将士早就习惯了杀戮;觉得一直打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在这些嗜血之徒的内心深处,或许早已将战场视为自己的归宿。
    没人能改变这一切,除非大秦换个皇帝。
    从此以后,朝廷在制定和执行各项政令时,始终坚守一个核心原则:即如何在不断发动战争、扩张疆域的同时,又确保经济发展不受干扰,保持国力的强大与稳固。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
    在当前这个时代,农业才是国家的经济基础,农民更是兵源和劳役的主要来源。
    从昭武军到秦军,每攻克一处,朝廷都会减免百姓赋税,并“建议”当地豪强主动献出田地分给百姓,同时释放家中部分奴仆。
    有人配合,自然是好事;若不配合,后果自负。
    在这方面,秦军素来经验丰富,从不心慈手软。
    一开始范硕还持有异议,认为打压可以,但掀桌子绝对不行,否则会引来更激烈的反抗。
    可到后来,随着秦军战线不断推移,需要的兵源、粮食越来越多,范硕想法逐渐改变。
    尤其是一些南方大族,比方曾经的齐国中书令陈晋,户部尚书周召鹏,家中所拥有良田甚至超过十万亩。
    这个数字就太夸张了。
    所以在攻破金陵的当天,周召鹏迅速被昭武军处死,家中田地皆被分给将士或金陵百姓。
    柳思行倒是个明白人,家族仅保留两成的田地,其它都献给了朝廷。
    除了这些,紫薇阁近年来派人在各地兴造水利,修建道路,百姓生活确实好了许多。
    在商业上,则取消一些对商人活动的限制,降低交易的税率。
    总体而言,紫薇阁还算比较称职,范硕、褚子清等人没有让李昭失望;哪怕是被贬的王子辰、邓信两人,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在李昭和众人努力下,国库的金银熠熠生辉,铜钱堆积如山,部分粮仓丰盈满溢,国力稳步提升。
    只要李昭愿意,随时可发动下一场战争。
    ................................................................................................................
    在帝国崛起过程中,旧的秩序渐渐被摧毁,新的秩序开始形成。
    别看李昭打击豪强如此凶狠,其实他很清楚,豪强很难被真正消灭。
    冯宁家中良田五千余亩,奴仆百余人;陈哲拥有田地八千余亩,宅邸内奴仆不在少数。
    徐国公杨智,卫国公石艾这些人就更不用说了。
    李昭上次问马彦斌,家中具体有多少田地?
    马彦斌稍微愣了下,支支吾吾说记不清楚了。
    现在只是开国初期,尚且如此;等过个五十年,乃至一百年,这些人拥有田地会越来越多。
    得罪人的事情,只能李昭来做,不可能指望后继之君。
    那些人即使再不爽,也生不出反抗之心。
    昭武四年起,为了避免土地过度集中和垄断,朝廷相继出台一系列政令,其中不少被写进了《大秦律》。
    比方设定土地转让的上限,严厉打击大地主购买、侵占土地,严重者可处死。
    这年头不需要环境保护法,朝廷鼓励开垦荒地,农民仅需缴纳少量赋税即可。
    禁止豪强子弟在当地担任官员,不允许官员长期在同一地方任职,通过轮换官员来防止地方豪强与官府勾结。
    为了进一步限制豪强势力,允许对奴仆征税;家中奴仆越多,交的税就越多。
    随着政令的一一发布,在秦国上上下下,激起了不小的反应。
    长沙太守张宣延、金陵府尹陈雨昀、礼部左侍郎陆坚等人,纷纷上奏反对。
    结果,一杯清酒直接被送到面前。
    在禁军的注视下,三人谢恩后,旋即饮下清酒,至此长眠不醒。
    事情一经传出,顿时震惊朝野。
    谁都没想到,皇帝竟然如此毫不留情。
    尤其是礼部左侍郎陆坚,他曾经冒着严寒,不远千里进入太行山深处,成功说服张旭袭扰河东魏军,怎么说都是个有功之臣。
    此事闹得议论纷纷,朝中人心不安。
    ..........................
    九月上旬,紫薇阁大臣龚逸前往太和殿。
    “陛下若不喜三人,可将其罢官不用,何必要杀之?”他不解道。
    李昭眼睛猩红,表情少有的失态,咆哮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你不懂吗?百姓一旦没了土地,他们定然会造反。当初汉中的深山中,山匪成千上万,他们昔日可都是种地的百姓。”
    见皇帝这副样子,龚逸不免吓了一跳。
    “朕去年在洛阳时,常常会去皇宫看一看,那片废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朕,莫要再重蹈昔日的覆辙。”
    龚逸默然,神色严肃了许多。
    “长痛不如短痛,只要大秦强盛,百姓安居乐业,朕做个坏人又有何妨?”李昭朗声道。
    龚逸恭敬行了一礼,不再说什么。
    而事实证明了,人们顶多抱怨两句。
    当察觉皇帝决心已定,没人会傻乎乎的与皇帝为敌,风波很快化解。
    从地方到朝中,从军中大将到紫薇阁重臣,纷纷上奏支持。
    不过在推进政令过程中,唯独在关陇地区,仍有世家大族在抗拒着。
    甚至有家兵抡起棍棒,殴打当地官吏。
    直到处死一批人,他们这才变得老实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