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女皇乾纲独断
作者:果茶加糖   女帝主天下,侍夫都想父凭子贵最新章节     
    在场的文武百官们震惊了。
    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
    那坐在金銮殿上面容秀丽,还是少女年纪的女皇竟然一开口就要免了十几位五品官的官职,甚至四位二品布政使,三品按察使也要官降两级。
    这是何等大罪,要如此裁决。
    “皇上,臣惶恐,还请皇上明示。”刚刚递上呈折的户部侍郎刘升惶恐不安。
    顾瑶让王公公将手里的奏折传递了下去,让所有文武百官都看一看。
    待大家都看得差不多了后,她怒道:“众爱卿都看到了,去年我大越百姓亲手残杀了至少七十万女婴,七十万个孩子刚出生就被溺死,被掐死,被丢弃。”
    皇上说完,百官们议论纷纷,不过大家并不觉得奇怪。
    过了一会儿,礼部尚书杨东庭杨站了出来。
    他手持玉板,用十分低沉厚重的声音说道:“皇上,民间弃养女婴之事自古以来就有,历朝历代每一年的男婴出生人数都要高于女婴,这并不稀奇,只是去年略高了一些而已。皇上何必为此动怒。”
    杨大人看得出来,今日的皇上已经龙颜大怒,这是极少见的。
    “正因为千古年来皆如此,朕才生气。”顾瑶怒道。
    “可皇上将这些地方官员撤职并不能解决问题,他们是有失职失察的地方,可罪不在他们,杀害女婴的是女婴的父母,是老百姓。老百姓觉得生女儿是吃亏的,女孩不能传宗接代,还每年需要父母缴纳丁税,一些地方婚嫁攀比,嫁女儿时父母还要出一大笔嫁妆,再加上出嫁的女儿甚少回家看望父母,父母年老时也无法在床前孝敬,这才导致民间越来越不愿意养女孩。”
    杨东庭一语道破事实。
    他说完后,百官们再次议论。
    随后,当朝的左相又称左仆射李璟李大人站了出来。
    这位年过五旬的宰相是三朝元老,在文帝时期,便已至左丞相。
    他低低咳了几声,然后看着金銮殿上的帝王,说道:“皇上,李大人说的正是在下想说的,先皇在位时,也曾与臣子们讨论过民间滥杀女婴的现象,甚至制定了一些教化条令,终是无法制止。如今皇上将地方官免职,甚至将布政使这些封疆大吏降级,他们虽有罪,但罪不至此,皇上不应如此惩罚失度啊。”
    身为三朝元老,李相说出的话比其他文武百官更加有说服力,而他说完,一些官员便站了出来,行礼道:
    “臣附议”
    “臣也附议”
    ……
    一时间,十几位官员站了出来。
    顾瑶低眉看着他们,她没有动怒,却是突然站了起来。
    她在金銮殿上走了几步,然后像是下了什么决定般回头,看着李相,说道:
    “李大人,你说的朕都知道,但朕想清楚了。这一次,朕决定乾纲独断一回,彻底切了这个毒瘤。一千多年了,无辜死去的女婴成千上亿,这个问题该解决了。
    “六部听旨吧。”
    皇上一声令下,百官们纷纷低下了头,准备恭听圣意。
    “胡广安(刑部尚书)”
    “臣在!”
    “修改大越刑律,自今年九月一日起,为人父母者,凡杀害所生子女,不论男婴女婴,杀一子或一女者,父发配边疆充军,母服刑三年;杀害两名或以上子女者,若证据确凿,父母皆判死刑。”
    胡尚书:……
    胡大人懵了,猛然抬起头看着皇上,但是他还未开口,又听到皇上喊了别人。
    “赵庆”(户部尚书)
    “臣在”
    “修改大越税律,自今年九月一日起,免除全国所有不满十六岁女子的丁税,女子出嫁后由夫家缴纳丁税。”
    “杨东亭”(礼部尚书)
    “臣在”
    “半月内拟一份婚嫁教化条令,规定女子出嫁不必有嫁妆,若有,其数额不超过男方下聘时的聘礼。另外女子出嫁后,每年需回家探望父母至少一次,父母年老时,出嫁女子若无法床前伺候,需在父母年满五十五岁后,每年给与父母亲分别不少于三钱银的孝敬银子,该笔钱由夫家出。若老人膝下无子,年满五十岁后可去女婿家,由女儿女婿养老送终。”
    顾瑶随后又看向了吏部尚书苏墨。
    看到他,她突然想起了昨日在后宫中见过的那位穿着一身白衣,翩翩然好似神仙一般的苏家公子。
    而这位正是苏煜的父亲。
    “皇上可有何吩咐?”发现皇上看向自己后,一直没有说话的苏墨主动站了出来。
    顾瑶随即说道:
    “苏大人召集吏部,三日内拟一份名单,向朕推荐可出任广庆州、潮林州、平乐州、柳州、延平州、青宁州知府、通判的合适人选,新推荐的人要会能干实事,有铁腕手段,这几个州的女婴出生人数不到男婴的一半,没有两把刷子的官吏是管不了的。”
    “臣遵旨。”
    ……
    说完这句话,顾瑶走下了金銮殿,而一众大臣们看到皇上似乎要离开,连忙道:“皇上留步。”
    顾瑶回头看了一眼身旁的臣子们,说道:“今日朝会就议到这里,众爱卿依朕旨意办事,有什么疑惑或者不满私下上折子就是了,朕不想跟你们在这里争论。”
    说完这句,顾瑶离开了承光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