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丰收了2
作者:人生如逆旅   从1949开始当县长最新章节     
    农场收获结束后,县里农村也开始收割水稻了,今年县里平均每亩地都限量出售了50斤化肥,产量的提升肉眼可见,看着沉甸甸的稻穗,就没有不高兴的。
    各村互助组开始下地收割了,分配还是按照说好的分配,大家干得很卖力,既是不少人去当建筑工人去了,劳力是不缺的。
    王致远没有去别的地方,来到了张集合作社,合作社也开始收割水稻了。这次收割水稻的形式改变了,这边一人种地接近15亩,北方天气干旱,收割对时间要求不是很大。一个人单纯的收割,一天3亩地就不得了了。
    所以现在是负责种地的农民,带领自己的家人和亲朋好友一起收割,放假的时候,小孩子都在田里抱割倒在地的水稻。
    收割这一块完全不是问题,不少田地的主人也会过来帮忙和查看,合作社还是有一些脱粒机的,当场割完就由家里的女性负责脱粒,王致远在这边待了没多久,每块地的亩产已经出来了。
    合作社之后,各村也专门搞了几块地晒粮食,收割前用石碾、草木灰等压平,现在村子里的粮食就在各个场地脱粒,距离也不远。数据很容易就出来了,农会主席看着大家的收获,密切关注着,不少人也是等着结果。
    “我家这边是592斤,比去年产量高。”
    “611斤,大家看,这比去年的最高记录都厉害。”
    “这边只有578斤。”
    王致远听着大家报的亩产数据,最低的有566斤,最高就是611斤了,这产量在现在看来是十足的高产。
    河北种植水稻的地方少,从行政图可以看到,通和县境内有2条河,还有不少大水洼,水利条件很好,全县兴修水利之后,基本已经覆盖了所有的土地灌溉,加上化肥、农药,以当前的种子,有这个产量,王致远已经很满足了,往上已经没有没有突破的空间了。
    来围观的村民听到这个产量,也是喜出望外,这些人都有地,也就是有分红,即使最低566斤,也不比自己种地差,何况还有不少人是种不出这个产量的。
    毕竟地里搞种植的都是村里的行家,比大部分人厉害多了,有时候张荣富这个搞农业的还下乡教导大家如何合理使用化肥种植,还教导了大家不少农业知识。农民哪里享受过这种待遇,一个个都对张荣富很尊敬,照着他的话去做。
    王致远开着三轮车又去了其他几个合作社看了看,产量都差不多,在场的人都很高兴,不少人还动手帮忙了起来。
    5天之后,各地丰收的数据就传来了,有个村没种植好,平均亩产只有410斤的样子,其他地方倒是没有出什么问题,平均亩产基本在490到530之间,合作社的产量高一点,在580斤到585斤之间。
    看着提升不大,但是张荣富判断,这已经触及种子产量的天花板了,基本是只有这个产量了,再提高就不现实了,其他地方还是要多普及农业知识,产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丰收后合作社马上就进行了粮食分红,按最低580计算,人均2.5亩地的话,土地分红是每亩203斤,每人净得507.5斤,收到分红后,没有不高兴的,这些人今年下半年土地都没种,就分了这么多,折现的话是35.525元。
    一家都有好几个人,半年土地收入都不低,但是这些粮食不能卖,反而还要考虑买些粮食,毕竟还不一定够吃。
    专门负责土地种植的人,劳力分红是38.5%,按每亩580斤的产量计算,15亩地共可以分红3349.5斤粮食,折算成人民币234.46元,一年夏收秋收干下来,这收入比工厂很多人工资高多了,而且种地还不需要天天来照顾。
    但是众人也不羡慕,毕竟一个人种植15亩地有多累,大家也是种地的,都是知道的。而且很多时候还要家人来帮忙,不然都不好耕种。
    合作社也是有收入的,16.5%的分红,这一部分主要是用于日常管理费用和种子,还有就是工具分红,各户又可以根据每家工具折算的金额占比进行分红,这些数量对每户而言也是很可观的。
    村里公田的分红也不低,这些就主要用于村里水利修建、养老扶幼等,充足的也会用于购买农业工具和机器。
    公积金、公益金等方面,由于社里开了工厂,准备从工厂分红里面划拨,毕竟农业收入还是有限,分红的粮食对很多人而言只是够吃,平时主要收入还是要靠工厂的工资,但是少了粮食的烦恼。
    开工厂前县里就计划过,首先要保证合作社每家都有一个工人,不管是在县里工厂还是合作社的工厂,除非自己不愿意当工人。所以只要办起了工厂,农民又有土地分红,日子还真比城市的人好不少。
    合作社不愿做工人的,都是搞一些副业的,或者手艺不错的人,比如木匠、石匠等,还有些去外地贩卖东西,或者购买一些物品回来卖……这些人在合作社也有几十家,目前没有统销统购,只要不是倒卖国家管控物资,也都是可以的,这些人的收入也不低。
    各社的分红大会,王致远都有去参加,不仅自己去了,还带着江雨时一起去,现场拍了不少照片,通和县3天的头版头条就是合作社分红,还有合作社产量和好处一类的文章,事实清晰,有理有据,王致远看了都说好,江雨时的确是有两把刷子。
    关于合作社也正式进入了大家的眼中,过往县里也宣传了不少,但是大家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比较满意,也不知道搞合作社好不好,再加上有些人抵制,王致远也没有实例来说明,就一直没在县里大力推广。
    现在土地丰收了,工厂也走入了正轨,县里的宣传一下子就放开了,报纸、广播、表演都宣传了起来,要不是电影还没拍完,影院这一块也要利用起来。
    一时间县里各地人人谈合作社,大家也不抵制了,各村纷纷想着该如何组建合作社。县城茶馆里面也是热闹非凡,谈起了合作社,说到分红时,让这些人羡慕的不得了,一桌喝茶的就说了起来。
    “不种地还能拿分红,这日子过得舒服呀,我家要是有地,我就什么都不干也饿不死。”
    “话不能这么说,本钱还是要出的嘛,你想拿土地分红,积肥、购买化肥还是要做的,化肥可是跟合作社一人一半,你一个人2.5亩地,就要出3.12元钱购买62.5斤化肥,这对一家而言,也不是小数目。”
    “肥料钱都不出,你还想丰收,你这样算账谁算的赢你啊。”
    “合作社是真的好,我可是去看过的,亩产580斤,一点都不假,你们说这是什么概念,这一年下来种地收入可不低。”
    “你要是想种地,城外的农场也可以去,那边经常招人,哈哈,你去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