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展望
作者:人生如逆旅   从1949开始当县长最新章节     
    合作社的风已经吹起来了,大家对张集等合作社的模式,已经从报纸、广播中了解到了,农民算算账,也知道搞合作社好。
    通和县目前的合作社并不是上面所倡导的合作社,这其中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现在其他地方倡导的初级合作社,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劳动力都集中在土地上,精耕细作后,粮食产量也有不小的提高,很多时间大家还是在家搞副业,毕竟农忙也就那么一段时间。
    要是想达到通和县这种模式,现在是不现实的,但是初级合作社发展几年后,公积金多了,大家思想改变一下,将生产资料集中。当地县政府要是资金充足,可以直接办工厂,要是资金不够,可以让各个合作社开些小作坊。
    只要初级合作社发展得好,用不了几年,就可以达到通和县合作社的模式,专业的人种地,一部分去工厂工作,只要注重调整,大家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从初级合作社发展到通和县的合作社,要一个过程,时间还不会短。
    现在各地县政府都是穷得很,很多时候还要找上面要一些,完全没有资金去投入合作社,只能靠大家自己发力,觉悟高的地方,初级合作社的发展快不少。
    通和县将刊登的新闻报纸,一并上报到了地委和省委,描述了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同时王致远也给李老师写了一封信,连同报纸和照片一起寄了过去,因为现在的初级合作社还是以土地为主,再加上通和县工厂还没有进行分红,所以只说了土地的分红和收益,但是这收获也是极好的。
    通和县各地已经开始商量要搞合作社了,每天都有不少镇长来给王致远汇报情况,各区也是天天来,大家最主要的目的是想看看县里能给各个合作社多少支援,他们也好以这个为基础办合作社。
    这些人在王致远的带领下还是很有水平的,都知道合作社并不单纯的依靠土地搞生产,开工厂才是主要的。县里80%以上的家庭,家里都有一个工人,虽然建筑工人占多数,但是大家对工厂的工资和福利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家门口开工厂,大家是举双手赞成,开什么工厂,这个还是要看县里指导,不然亏本就不好了。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往县里汇报情况,就是想看看县里的意见。
    王致远也迅速召集大家开了一个会,各区、各镇的领导全部都要参加。
    会议上王致远说道:“今天这个会议,会后我是准备播报给所有人知道的,这个会议的主要点就是合作社。哪些镇愿意搞合作社的,举个手我看看。”
    参加会议的100多号人,下面没有搞合作社的70多个镇一下全部举起了手,王致远看了好一会又说道:“同意搞合作社的举个手。”
    大家全部举起来手,王致远、赵前发、陈克声三人也都举起了手,会议一致通过。
    “搞合作社是没有问题的,去年我已经跟大家说了章程,大家回去后还是以这个章程为主,人数控制在2000人左右,不要搞太大,我们要一步一步来。现在刚刚秋收结束不久,正是成立合作社的好日子,大家回去后两天之内统计好愿意入社的家庭。
    我们先将土地合作化,安排好专人的人员耕种,接下来县里会派人下去考察地点办工厂,冬天还要组织人员培训学习……大家回去后,将这些事情尽快安排好,然后汇报上来。最主要的一点,是否参加合作社,以家庭为单位,坚持自愿原则。
    不想参加的人,还是不吸收到合作社的好,以免消极怠工,影响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刚成立还是要积极发展的好,不然迟早散伙。”
    接下来又请张集这些合作社的同志上来谈一下经验,说说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可能是知道后面要广播的,大家说得也很接地气,实事求是。
    会上大家也都做了笔记,准备回去组建合作社,按照规划,先从土地开始,后面再折算生产资料、工厂入股资金折算……
    会议过后,办公室整理了会议内容,下午的广播准备将今天的会议内容传达到各村。方便人民理解,以免下面执行的时候,出了什么问题。
    下午的时候,韦新春一行人过来汇报说:“王书记,我看我们要想办法大力发展氨肥,不然靠我们这个工厂,供应不了多少地方。”
    肥料肯定是越多越好,王致远也想大量生产,年初还跟李老师提了一嘴,在通和县建一个氮肥厂,可惜后面没有回应。王致远惊喜的问道:“现在有办法大量生产了?”
    “材料上已经没有问题了,需要的反应罐之类的,我们也可以制造出来,只是成本高一点,麻烦一点。”
    汪卓这个搞材料的也点点头说:“材料不是问题,已经可以小规模生产,如果需求大,大规模也是没问题的。”
    “那就开始生产,明年开春就建设工厂,先将设备搞出来,有什么需要可以联系工业部,花钱购买工业部会同意的。”
    韦新春说道:“现在就是原材料的问题了,我们制作也需要原料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我记得是用煤和天然气等做原料,或者用石油做原材料吧。”
    “是的,我们这一旦开始制取,肯定是大规模的生产,原材料需求很大,这一块就很难解决。”
    “你们先将设备造出来,不行就到有油田的地方建设,现在煤和天然气各地都缺,不缺的地方,交通又不便,等来年再想办法吧,大不了将设备交上去,让上面头疼。”
    几人听到了这里,也是无话可说,王致远看黄元余也在这里便问道:“玻璃厂那边搞得怎么样了?”
    “还行,反正现在生产的都是一些简单的东西,今年利润还是不错的,生产的东西市面上需求很大。”
    “那就好,看来今年分红还可以分不少,年后你选一些人接手那边吧,县里准备搞一些别的工厂,到时候还需要你去指导指导。”
    “好,我在那边找几个人培养一下。”
    “那些学生干部中,你看有没有想下到地方的,也可以安排安排。”
    “他们都拿这些学生干部打下手,我回头找他们要几个,分担下我的工作。”
    王致远笑道:“没有人,明年再去招一些,可惜县里自己培养人要的时间太长了。”
    通和县化肥厂现在的产量已经到顶了,只能往氨肥制取方面发展了。目前经过扩产后,最高峰时日产200吨化肥还是没问题的,原材料全部都是钢铁换回来的,这也导致全省交通方便的地方,能换到的原材料已经到最大值。交通不便的地方,运输成本过高,没必要。
    以现在的种子,一季施肥50斤,是最高性价比,以后每年除了供应本县之外,还有不少的结余,但也就几千吨,做不了什么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