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大兴土木
作者:鹿门一儒   推背图之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十月十五日,李世民北巡灵州回到长安,因冒着风寒,鞍马劳顿,他回到长安后就又病倒了,不能再上朝了。于是下诏命:
    除了任命五品以上的官员、处决死囚要奏闻给朕以外,其余一切军国大事均由太子处理。”
    李世民灵州会盟后,他自认为文治武功千古第一!内心开始飘飘然、膨胀起来。于是,他将监国的重任交给太子李治后,开始大兴土木,给自己建造养病、养老的场所。他命人在长安以南的翠微山修建了避暑行宫翠微宫。
    翠微山海拔1500米,地势高敞,树木葱郁,风景秀丽,凉爽宜人,是一个避暑养病的好地方。于是,李世民诏命将作大匠阎立德主持修建翠微宫,五个月时间建成。
    翠微宫笼山为苑,依山为势,气势浩大,李世民曾在一诏令中提道:“南营翠微,本绝丹青之工,才假林泉之势,峰居隘乎蛟睫,山径险乎焦原”,描述了建造翠微宫的状况。
    翠微宫有两个正门,一个是向北开的云霞门,一个是向西开的金华门。从云霞门一字排开的分别是朝殿名翠微殿、皇帝的寝殿名含风殿、喜安殿,旁边建有太子别宫;
    翠微宫建成后,新科进士张昌龄借机献上《翠微宫颂》,文采华丽,极力赞美翠微宫,深得李世民赞赏,就封他为通事舍人(相当于中央办公厅秘书)。
    此后,李世民每年都到此避暑,还写下了《望终南山》诗:
    “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
    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
    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
    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
    九十年后,李承文的曾孙、谪仙人李白游览了此处,也写了一首赞美翠微宫的诗:
    “初登翠微宫,复憩金少泉。
    践苔朝霜滑,弄波夕月圆。
    饮彼后下流,结梦突溪烟。
    昆湖梦洋水,龙驾空茫然。”
    可是,翠微宫建成后,李世民觉得它太小了,又命将作大匠阎立德在长安以北玉华山仁智宫的基础上,扩建了拥有五门十殿、气势恢宏的玉华宫。
    玉华山海拔1500米,山间松林茂密,有水帘石窟、幽谷险崖等奇秀的自然景观,堪称关中之冠,素有“夏有寒泉,地无大暑”和“高寒清迥,远胜骊山”之美誉。玉华宫就建在玉华山与凤凰山之间的玉华川内。
    一百年后,经历安史之乱后。杜甫路过残破的玉华宫,触景生情,写下了《玉华宫》诗:
    “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
    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
    阴房鬼火青,坏道哀湍泻。
    万籁真笙竽,秋色正潇洒。
    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
    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
    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
    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者?”
    玉华宫建成后,李世民特诏玄奘法师陪驾玉华宫。期间李世民一直与玄奘法师谈经论道,李世民专门通览了玄奘法师新翻译的《瑜伽师地论》,欣然为《瑜伽师地论》作名扬后世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并命人颁布天下。同时,李世民特赐玄奘法师一领百金云水磨衲袈裟和一口珍宝剃刀。
    《大唐三藏圣教序》的序文共计781字,字字珠玑,文笔精妙,李世民以“桂生高岭”和“莲出绿波”来比喻玄奘法师的人品和才学,认为玄奘的功业“将日月而无穷,与乾坤而永大。”
    序文完成后,即在玉华宫的庆福殿举行了隆重而盛大的宣序仪式,李世民尊请玄奘法师坐在上座,令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当庭宣读,陪驾在此的太子李治及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袁天纲等重臣济济一堂,恭聆圣谕。
    玄奘法师在玉华宫中的玉华寺,请石匠李天诏刻制释迦牟尼的佛足碑刻。该佛足印碑高66厘米、宽72厘米,右下角有“佛迹记摩揭陀国波吒离城释迦如来蹈石留迹奘亲观礼图” 二十四字铭文,较为详细地记述了该佛足印的辗转历程。
    原来,佛祖释迦牟尼涅盘前,曾站在家乡摩揭陀国的一个大方石上,回头对阿难说:
    “这是我最后望着金刚座和王舍城方向所留下自己的足迹。”
    于是,释迦牟尼就在这块大方石上留下自己的脚印。后来,玄奘法师留学天竺研学佛法时,向佛足印虔心膜拜后,将圣迹拓制成拓片,他回到长安后,在陪驾玉华宫的玉华寺期间,请石匠精心雕刻而成。
    袁天纲陪驾李世民从玉华宫回到长安,高淑行问袁天纲:
    “听闻你这次陪驾玉华宫,遇到了玄奘法师?”
    “嗯!我还有幸参加了玄奘法师亲自主持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的宣序仪式,还瞻仰了佛祖的佛足印碑。” 袁天纲说道。
    “这次我未能陪驾玉华宫,没能参加如此盛事,实在是可惜!” 高淑行懊悔地说。
    “宣序仪式虽然隆重,但是对我来说,不参加也罢。” 袁天纲轻叹一声。
    “怎么了?” 高淑行不解地问。
    “圣上现在变了,变得穷极奢靡。这两处宫殿的修建虽比不上秦始皇的阿房宫、郦山陵,但也耗资巨大,动用民工无数,与贞观初年圣上坚决不修宫殿的美德相比,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原来如此!” 高淑行也轻叹一声。
    “自古帝王在刚登上皇位时,都是勤俭节约、励精图治,但是到了执政后期,开始穷极奢靡、昏聩糊涂起来。例如南朝梁武帝萧衍、隋文帝杨坚,他们最后结局都不好,萧衍因侯景之乱而被饿死在皇宫里;杨坚被自己的接班人杨广弑杀。” 袁天纲无比担忧地说道。
    “先生,看圣上现在的行事作风,确实让人担忧。” 高淑行也担忧起来。
    “所以封建君主制存在着一个无法解决的顽疾,就是君主年轻时还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君主,国家就昌盛繁荣,百姓能安居乐业;但是君主人到老年时,就容易变得昏聩糊涂,国家就衰败、腐败众生,百姓生活困苦。长此以往,天下就大乱了。然后大乱之后,才能大治!如此周而复始,每隔数百年就要改朝换代。” 袁天纲平静地说着。
    “那怎么才能跳出这‘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呢?”高淑行问道。
    “只有废除封建君主制,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才能真正跳出这一历史周期律。” 袁天纲坚定地说道。
    “先生,如此大逆不道之言,您也敢说?” 高淑行吓得赶紧制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