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杨毅面圣
作者:写封情书给自己   寒门崛起,我在大梁权倾朝野最新章节     
    金殿内,只剩靖王梁浩宇。
    永年帝看着这个儿子,长叹一声:“哎!这些年辛苦你忙前忙后了,朕这个皇帝不称职啊,三十万两白银要尽快筹集。”
    梁浩宇点了点头:“是父皇。”
    “对了,那个叫杨毅的考生有没有带来?”
    “已在金殿外等候多时。”
    永年帝点了点头:“嗯,让他来御书房见朕。”
    “是。”
    说完,永年帝离开了!
    梁浩宇看着空荡荡的金殿,直摇头。三十万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算什么。可对于现在来说,却是一笔巨款。
    他这个便宜老子,一遇到用钱,就当甩手掌柜。这些年永年帝穷奢极欲,国库早就被掏空。
    每次用钱,都是这里弄一点,那里弄一点。去年,还是杨毅出了个主意,给底下的官员凑的赈灾款。
    现在又哪里去筹三十万两白银?
    梁浩宇忧心忡忡的来到杨毅面前,挤出一丝笑容:“父皇让你去御书房面圣,你随我来。”
    “是。”
    “杨毅,待会父皇如果问起政要,你只管直说。如今大梁风雨飘摇,父皇也有心提拔一批人才。你得让父皇认可你的才能,这样对你进入权力中心大有帮助。”
    “是。”
    “嗯。”
    不一会,杨毅跟着梁浩宇来到御书房。
    “学生见过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杨毅一进来就对着坐在御案前的永年帝叩拜。
    梁浩宇拜道:“父皇。”
    永年帝微微抬眸,望向拜倒在地的杨毅:“你就是写下望月楼序的杨毅?”
    杨毅拜道:“回陛下,正是学生在江都所写。”
    “起来吧!”
    永年帝点了点头,一挥手:“全部退下,十丈之内不得留人,敢靠近者,杀无赦。”
    “是。”
    随着永年帝一声令下,御书房内外服侍的宫女太监全部退出十丈之外。
    御书房中再无其他人,永年帝上下打量着杨毅,满意的点了点头:“年轻就是有朝气,想想朕年轻时,也曾意气风发。”
    “哎!”
    永年帝长叹一声,继续道:“朕读了你的望月楼序,堪称千古奇文。如此年轻,就有此等才华,古来大文豪也不过如此。”
    杨毅拜道:“陛下过誉了,学生才疏学浅,怎可与古今文豪相比。”
    “哈哈,你不必谦虚,朕看人还是很准的。”
    永年帝随即说道:“能写出这等文章,想来也读过许多书籍。不知,治国之道,可有学过?”
    “回陛下,学生除了学习圣人之学外。还有兵法,大学和史书。学习兵法,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学习大学,可知治国治民之道。学习史书,可知得失。”
    永年帝闻言露出欣慰的表情,赞许道:“不错,能知其所学,能学而善用,方为学之意境。那你说说看,何为治国之道?”
    杨毅想了想,拜道:“陛下,学生愚见!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之,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知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而后治之。”
    此言一出,永年帝震惊不已。
    他异彩连连的看向杨毅,满脸赞许道:“精辟!短短几句话,就将治国理念道尽。好一个安乡重家,好一个危乡轻家。可笑满堂文武,却没有一个能与你一样看的如此透彻。”
    “哎,可惜朕老了,要是早些年听到这话,大梁何至于今日这般?如今天下民不聊生,百姓食不果腹,何谈重家?”
    “哎……。”
    永年帝频频摇头,再问道:“杨毅,如今国家之事,又待如何?”
    杨毅拜道:“学生不知陛下所指?”
    “当下无旁人,你可尽言之。如今天下不稳,内有贼寇四起,外有强敌虎视。当今局势,该如何破解?大梁危急,又该如何度过。朕想听你说说,希望你不要有心里顾忌,尽可多言。”永年帝对杨毅有很大信心。
    如果当初只是单纯欣赏杨毅的才华,现在听完杨毅精辟的治国之策,对杨毅有了新的认知。
    杨毅看了一眼梁浩宇,他冲杨毅点了点头。
    杨毅心中再无顾忌,当下说道:“陛下,学生认为国家发展到如今地步,这一切都与政策有关系。这其中又牵扯到了门阀,引发一连串的效应,才会使社会阶级矛盾恶化,国家财政空缺,政令不能如一,百姓水深火热。如果再这么下去,国家难以为继。不解决国家根本问题,凉州叛乱只是一个开始。”
    永年帝眉头微微一皱,他很久没有听到这种直言不讳的话了。
    “你继续。”
    杨毅拜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家根本,就在以民为本,大梁最大的隐患就在于天子与门阀共天下。学生也知,数百年来门阀一直活跃。也正是这个原因,没有一个国家,能长久不衰。大梁建国至今,不过一百余年,却已看到衰败迹象。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门阀。”
    “学生这么说,也绝不是讨伐门阀。学生也知,大梁太祖皇帝建国,也多亏了这些门阀相助。可恰恰就是这种原因,让旧贵有恃无恐。门阀享有特权,无需缴纳任何税收。正是这一特权,让门阀氏族可以肆无忌惮的敛财。他们通过让百姓和商户投献土地和店铺,从而躲避国家税收。久而久之,更多的百姓土地被规划到了门阀氏族手里。他们收取低于国家税收,让更多百姓将土地投献。起初百姓倒是乐意如此,可这些土地都在门阀手里,久而久之就被门阀所兼并。大批的百姓一下子失地,告官又无门路,百姓也只能变相接受失地。但百姓还需要活着,只能花更高的租金,从门阀手里租原先本就属于他们的土地,如此恶性循环造成百姓和门阀之间极深矛盾。同样,随着门阀大量兼并土地,国家能收到的税钱越来越少。这些税钱全部进了门阀的私库,随着土地流失严重,国家税收也会大幅度降低。国家没钱怎么办?就只能一次次加重赋税,百姓生活越来越艰苦,就会导致大量流民。他们远离家乡,开始涌入城镇,从事手工业。商业也随之崛起,看似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可门阀的目光又盯上了商业,大量的商铺都被投献,如此循环,整个国家农税和商税全部进了门阀的私库。而百姓生活却是越来越难,百姓也就对国家失去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