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书院风波
作者:坤青   天下无双之公主万岁最新章节     
    周佑楷迄今为止膝下仅得一子,便是大皇子周云钊,又是嫡长子,册立储君,有嫡立嫡,有长立长,而今大皇子被册立为皇太子 ,入情入理, 照理来说也没什么大毛病,偏生部分大臣以大皇子年幼恐折福为由,望陛下收回成命。
    今日周佑宸也在金銮殿上,聆听圣训。在闻听大臣的这席话后,周佑宸也不出声,静观其变。
    这个大臣话一讲完,周佑楷立即道,“大皇子为朕之爱子,中宫所出,正位东宫,符合祖宗礼法,谁敢多言?”
    此话一出,众人噤若寒蝉。
    虽然周佑楷并非乾纲独断的隆武帝, 但若说宽厚仁慈,到底也不像。但凡是皇帝陛下想办成的事情,最后也一定会达成目的,哪怕是过程麻烦了点。
    现如今,册立太子,天经地义,就是部分大臣倾向于皇帝陛下日后再等等更好,太早立储君,有的时候未必是一件好事。要是这个皇太子小时了了,大必未佳,岂不是又要引发宫廷动荡?
    周佑楷却不管那么多,横竖他只有这个孩子了,不立他为储君,谁更合适?
    因此 ,这件攸关民生的大事自此敲定,诏书颁布,公告天下。
    对于老百姓来说,皇太子是谁他们不关心 ,他们最在意的还是一日三餐,吃得饱穿得暖就够了。
    前朝大臣就没有老百姓的心宽体胖了,他们这一年内也不是没有上奏过要求当今皇帝广纳嫔妃的,但要么是被周佑楷留中不发,要么就是被周佑宸寻了借口,调离京城去地方干活。
    如此一来,哪个人敢摸老虎屁股逆着来呢?大多数人认命默认了,不代表所有人也是这样了。
    当然,这年头终归是有少数人抱着某些见不得人的小心思上蹿下跳,俗称作死。
    很快 ,随着册立储君的旨意颁布,随之而来的依然是恳请天子选秀纳妃一事。
    面对以闵文栋为首的元老大臣的奏请,周佑楷眯着眼睛,胸口闷着一口气。
    当初周佑楷不是没想过点名闵文栋的小孙子七公子闵自诚当周佑宸的驸马都尉,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有些草率了 ,闵家不合适当周佑宸的驸马。
    闵文栋哪里想得到,他的一时意气,竟然让他彻底失去了周佑楷的欢心,自此也与周佑楷不知不觉中起了间隙,君臣不复以往,闵家也被周佑楷踢出了心腹名单,沦为最为普通的文臣家族。
    等闵文栋察觉到这一切想挽回时,却为时已晚,大局已定,只得捶胸顿足了。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
    眼下闵文栋带领元老大臣请奏,分量很足,周佑楷不可忽视。
    他道,“闵阁老,朕已有太子,后继有人,何须纳妃?”
    这些人不清楚周佑楷子嗣艰难的隐秘私事,但不妨碍他们劝谏天子开枝散叶。
    “陛下,太子年幼无力,尚不得而知,陛下如今只得一子,微臣惶恐。”闵文栋定定地看着周佑楷,“恕微臣斗胆,若太子不讳,日后陛下后继无人,祖宗基业无人继承,于大雍江山不利。”
    皇室中婴孩夭折率高,一场风寒足够要人命,周佑楷到现在才只有一个皇子,膝下空虚,这些大臣纵然有私心,这番话也不无道理。
    “陛下,储位已定,可也要未雨绸缪,以防不测。”另一个大臣苦口婆心,做足了忠臣架势,“广纳嫔妃,子嗣兴旺,方有备无患。”
    “请陛下三思。”其余大臣纷纷响应闵文栋为首的说法,振振有词地恳请皇帝陛下纳妃 。
    对此,周佑楷暗暗记住了这些人的名字,面不改色道,“朕记得,阳新城的沙暴尚未拿出章程,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什么叫做一击必杀?这就是了。
    殿内鸦雀无声,静默无言。
    周佑楷见状,心里冷笑,面上再接再厉,“既然诸位爱卿对治理阳新城暂无头绪,此事便容后再议。”
    明明刚刚谈的是纳妃一事,偏生皇帝陛下转移话题,谈到了阳新城。
    聪明的已经瞧出了门道 ,不想自取其辱,暗中思索找个理由退去,然而,也有的人执意如此,或许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也许是赌博心理,闵文栋坚持表示,望天子广纳妃嫔,为皇室开枝散叶。
    老实说,天子骄奢淫逸自然不是好事,后宫妃子多了,对于国家的财政支出是一种负担,也因此,前朝大臣也会劝谏天子切勿沉湎酒色,应勤政为民,清心寡欲。
    当然,但凡一个皇帝专宠或独宠后妃时,前朝大臣同样要走出来反对,理由五花八门,不过嘛,还是那句话,皇帝陛下对后宫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前朝。
    这不是高度君王集权的王朝,大雍建立内阁制度以来,也算是君臣之间互相制衡 ,相对来说不至于到了皇帝一言堂的地步。后宫前朝联系紧密,因此,闵文栋这些老臣劝谏周佑楷纳妃 ,也是分内之事。
    “陛下……”不等闵文栋出声,周佑楷沉声打断,“闵阁老,朕有些乏了,此事容后再谈。”
    见周佑楷不欲多言,摆出请人走的态度,闵文栋心一沉,也不敢和周佑楷作对,自知急不得一时,从长计议最为妥当,于是毕恭毕敬地道了句“告辞”后,遂和跟着一块请奏的其余老臣们纷纷退去。
    人一走 ,周佑楷直接沉下脸,如六月雷雨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
    “大哥不是早就知道了吗?”是周佑宸从后面的帘子里走了出来。适才闵文栋带人来请奏时,周佑宸刚好就在殿内,但周佑楷没有叫她出去与闵文栋等人打招呼,先是围观了一番君臣大戏,再缓缓出来。
    周佑楷用手撑着下巴,然后叹气,“安安,真没想到,连闵阁老也被蛊惑了。”
    闵文栋是东宫的少师,是不折不扣的保皇派,结果就连他也不赞成皇帝陛下不纳妃的决定,这多少使周佑楷气馁。
    当了一年多皇帝,周佑楷威仪渐重,在朝堂上亦是说一不二的实权皇帝,可在这件事上,周佑楷势单力薄,孤掌难鸣。
    前朝赞成纳妃的声音居高不下,支持周佑楷独宠柯淑琴的,除了周佑宸,也就只有居心叵测的小人之流了。
    对此,周佑楷难得地流露出几分感伤,“阿英 ,这件事,似乎只有你能帮我了。”
    自打周佑楷登基为帝后,周佑宸恪守君臣本分,绝不逾越雷池。兄妹是兄妹,在此之前要论君臣。
    私下里如何相处是一回事,公开场合上,周佑宸自始至终表现得十分尊敬周佑楷这个皇帝。
    正因如此,周佑楷待周佑宸愈发亲厚,不见一丝一毫的猜忌。普天之下,谁都有可能背叛他,唯独安安不会。
    周佑宸一听此话,连连道,“大哥,既然他们都想让你纳妃,那么,妹妹我接下来的事情就麻烦大哥了。”
    “你是说——博望书院?”周佑楷呆了呆。
    对于周佑宸准备创建的书院,周佑楷秉持着默许的态度,并未过多干涉,除去选址上提了建议,更多的也就没有了。此时,周佑楷烦心着如何堵住悠悠之口,兑现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诺言,他不解周佑宸在这个时候提及博望书院的用意。
    周佑宸点头 ,“博望书院将要聘请名师到书院教学,我想这个消息足够震撼人心了吧。”
    只要是发生了一件大事,那么,总能掩盖另一件事了。堵不如疏,一桩新闻盖住旧闻,哪怕不能全部打消前朝大臣意欲请天子纳妃的心思,也绝对可以吸引走部分注意力了。
    说穿了 ,周佑宸那是用自己给周佑楷挡灾了。
    对此,周佑楷摇头,“不行,宸儿,你的书院何等重要,怎能在这个时候被那些人说三道四?”
    就算他不懂博望书院的意义,可周佑宸这段时间的努力他看在眼里,他绝不容许有人以此为由,诋毁妹妹的心血。
    “哥,博望书院要想在京城立足,仅凭你是不够的。再者,创建女子书院,本身那些老古板是看不过眼的,我不提 ,他们也迟早会来以此来打扰你。不如我主动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也好为博望书院争取机会。”
    周佑宸冷静分析道。
    博望书院日后若想取得成就,路漫长,又艰辛,首先是外人的偏见。博望书院所面临的困境不仅是女子的现实教育问题,更多的在于千年以来的儒学传统。
    女子无才便是德,从今往后,这句话她要彻底撕下,告诉所有人,女子有才也有德。
    她这一次运用创建博望书院的机会,打好舆论第一战 ,也为博望书院接下来的招生计划和科目教育打好基础。若是成功说服了那些人,想必,博望书院步入正轨,减少一些世俗观念的鄙夷不屑。
    还未等周佑宸主动提出建立博望书院的章程问题,很快就有人在朝堂上郑重其事地提出来,并要求皇帝陛下收回成命,取缔学院。
    群臣炸开了锅,金銮殿上,泾渭分明,各抒己见。
    端坐上首的周佑宸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吵得面红耳赤的群臣们,笑容浅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