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书院建成
作者:坤青   天下无双之公主万岁最新章节     
    “陛下,女子学院自古以来便无此传统,女子主内,男子主外,三纲五常,礼制如此,若今日建成女子书院,抛头露脸事小,礼法不存事大,望陛下三思。”
    说话的是一个御史,他是出了名的思想保守,一直以来对于周佑宸上金銮殿听政一事颇有微词。现在周佑宸主张建一家女子书院,显然是让这个御史再度不满了。
    面对御史的振振有词,周佑宸不屑地撇了撇嘴,只是建一家女子书院,何德何能跟礼法挂钩?又不是危及江山的大事,本质上他们就是看不惯一个女子享有和男子一样的权利,自由出入书院,读书学习。
    周佑宸不急着开口,有的人就开始附和御史的话,请皇帝陛下取缔书院,收回成命了。
    一时间,大殿不断地回旋着天子三思的声音。
    周佑楷登即火冒三丈。
    “天子金口玉言,不容更改!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此事不成也得成。”
    原先周佑楷对博望书院谈不上有多深的感情,本质上他答应这件事也是看在周佑宸的脸面,并非代表了他对周佑宸暗中进行的解放女性大业有何高见,毕竟,他是皇帝,又是男人。
    现下群臣激烈反对,倒是激起周佑楷的逆反心理,他们越不同意, 他反而要这么做。
    众臣讷讷不语, 慑于天子威严,这会儿倒是无人敢顶着压力谏言了。
    周佑宸在周佑楷掷地有声的一番话讲完后,接过话茬,坦然道,“陛下,这件事臣妹有话要说。”
    “妹妹请讲。”周佑楷和煦一笑。
    “我们大雍开朝至今,共有三位奇女子。 一位是文熹皇后,她当年和太祖皇帝微末之时互相扶持,携手并进,建立了大雍王朝。大雍开国之初不甚安定,朝中动荡,天戎族来犯,是文熹皇后不废一兵一卒,前去劝说天戎族大王退兵,力保边境太平,正因如此,文熹皇后与太祖皇帝共同治理大雍,史称二圣临朝,更在太祖皇帝晚年时力挽狂澜,劝谏皇帝,力保贤臣。文熹皇后之功垂范世间,故太祖皇帝一生敬重文熹皇后,世人亦多写诗赋文,赞颂文熹皇后的功绩。”
    周佑宸所讲述的这段历史不是信口开河,本朝的文熹皇后智勇双全,堪称贤后,奈何她的本名早已失传,史书无载。
    这就是封建时代女性的普遍性悲哀之处,做出了一番事业,也未必留下姓名。
    这种明晃晃又理所当然的忽视,周佑宸不能视若无睹。
    文熹皇后多么伟大,然而正史没有她的本名, 野史小说虚构了她的小名字表,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周佑宸身为文熹皇后嫡系后人,实在是为这位传奇女性感到可惜和不公。
    当然,心里感慨归感慨,周佑宸今日的话题重点不是文熹皇后。
    提到这位皇后,朝中大臣自然是敬畏不已。连同那位御史,对文熹皇后亦是推崇备至。
    聊完了文熹皇后,调动了群臣的热烈情绪,周佑宸再接再厉,提到了第二位传奇女性,“既文熹皇后后,又有忠勇定侯霍飞燕将军,带兵救父,更在危急关头突围救驾,拯救了一城百姓,死后被追封为侯,其忠肝义胆,太宗皇帝连连赞赏,称赞其为第一女将。霍将军的后人尚在 ,不必我多言,亦能领会得到祖宗的豪情壮志。”
    霍飞燕这个女将情况特殊,她是太宗皇帝的外甥女 ,长公主爱女,将门之后,若非如此,她也没机会带兵打仗,更没机会封侯拜将。也是本朝没有形成定律的女将,廖必胜当初入朝拜将阻力才很大,只能通过救驾之功,逼着大臣认了廖必胜这个女将。
    霍飞燕可不是文熹皇后,她的名字能流传下来,多亏了她的丈夫写了祭文,又赋诗一首歌颂她的军功,女子留名属实不易。
    无论是文熹皇后,或者霍飞燕,都不是大臣们能随便议论批评的人物。是以,殿内出现了长时间的静默。
    周佑楷眸光一闪,不吭声。
    周佑宸见状,又接着说,“第三位传奇女性,那就是教导了祖父的明敬太后。没有明敬太后的悉心教诲与大力支持,焉有祖父?因此,明敬太后,与文熹皇后、霍将军,是本朝的三位奇女子。”
    明敬太后相较于文熹皇后与霍飞燕,知名度没有那么高,但他们同样清楚明敬太后待宣成帝的再造之恩。
    宣成帝非明敬太后的亲儿子,可自幼养在膝下,深受明敬太后的教诲,宣成帝未即位前,只是默默无闻的皇子 ,多亏了明敬太后从中策划,方有了宣成帝坐稳帝位的前提。
    没有明敬太后的筹谋,焉有宣成帝的今日?宣成帝待明敬太后亦如亲母子,这对母子一生不疑,也是皇宫里为数不多的温情了。
    明敬太后也好,文熹皇后也罢,她们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关键是,她们是君,压着大臣一头。
    周佑宸嘴角上扬,“诸位爱卿可知,没有了母亲的谆谆教诲,这些奇女子岂能办成大事?文熹皇后之母韩国夫人眼界见识非一般人,她于文熹皇后亦师亦母。明敬太后与霍将军同样也离不开母亲的关爱和教育,既然如此,我建立女子书院,本就是为了服务更多的人,希望女子知书识礼,教化子孙,何来的破坏礼制之说?”说到最后,声音拔高,已然是不悦至极。
    “臣等不敢!”
    周佑宸直接搬出了这三座大佛,给他们八十个胆子,他们也不敢随意议论。
    周佑宸轻哼出声,“依我看 ,你们的胆子很大。陛下同意吾创建书院,本是一番美意,施恩民众,可偏偏啊,总有人反对不服,以为陛下太过偏心,存心让吾乱来。你们想想,陛下即位至今,哪一件事是他徇私枉法、是非不分之过?陛下圣明,自会裁决,李御史适才的话,似乎有点逾矩了。”
    话音刚落,被点名的李御史连连表示自己忠心耿耿,切勿听长公主危言耸听。
    周佑楷却对此说道,“李御史,朕知你一片忠心,不过今日之事,你到底是做错了。”
    一句做错了,不亚于是宣判死刑。
    李御史这下子面如死灰,话都不分辩一句了。
    群臣见此情形 ,头埋得更低了。这些大臣敢闹,说穿了就是在皇帝的底线反复试探, 靠着君心才敢肆意讨论国事。
    一旦皇帝陛下心怀不满,厌弃了谁,这些人再巧舌如簧 ,依旧无济于事。
    很明显,李御史被杀鸡儆猴了,效果显着,大家也不再对周佑宸创建女子书院指指点点了。
    当然,这件事再怎么重要,怎么可能比得了边境和全国各地急需处理解决的政务大事?横竖只是一家女子书院,小打小闹罢了,某些人心里不屑想着。
    他们自然不会想到,正是这家毫不起眼的女子书院,在此之后为大雍输送了不少人才,让博望书院一下子成为了大雍四大书院之一,亦是孕育一代代女子英杰的摇篮,传承千年。此乃后话,暂且不表。
    他们怎么想的是另外的话题,周佑宸如何忙活又是一回事。
    光是建校地址,周佑宸前前后后划定了五次,最终敲定,将博望书院建于盛京郊外,距离城门约五里开外。
    选择这个地方不是周佑宸无的放矢。首先是来回交通问题,盛京脚下,匪寇不来,道路平坦,路宽安全 。关键是,山清水秀, 风景宜人,五里开外依山而建,周佑楷钦点的别院正好建在这个地方,别出心裁的建筑,面朝四方,占地面积大,这个地方被选做书院地址,合情合理。
    其次,五里外正好并没有太多人聚集,方便建书院,以及其他的建筑。博望书院可不仅仅是来读书学习的,里面一样囊括了练武场和马场等诸如此类的设施,足见其用心。自然,想去书院外面见见世面,又或做活动,也很方便容易。来回畅通无阻,又有侍卫巡逻查岗,属实有保障了。
    周佑宸和工匠们拿着图纸再三确认,当工匠打算建一豪华花园时,被周佑宸拒绝, 改建成马场了。
    花园仍在,外加上周佑宸预备让人摆放的圆形木桌,想必是万民呼应了。
    “殿下,这儿是不是有湖?”绮华跟着周佑宸前来探视时,见有工匠往书院中心挖了湖泊,不免惊奇。
    周佑宸颔首,“这个湖泊以后大可留作给学生们歇息和游玩之地。”
    书院总不能没有停脚地,修湖修花园,都是为了学生着想。
    “还有那儿,凉亭、竹林,这个书院,可比一般的书院大好多。”春燕心细,瞧出了博望书院依山而建的气派和壮阔。
    周佑宸莞尔一笑 ,那是相当于两个普通书院的大小了,自然是气派。
    今日书院全面竣工,周佑宸和工匠们齐声欢呼。
    “诸位辛苦了,书院建成,吾重重有赏。”
    周佑宸大喜之下,封赏丰厚,工匠们连声道谢。